温度:27-39℃ 天气现象:多云间晴,局地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西南风3-4级

在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24-02-04 09:51   来源:海口日报  

原标题:文学博士吴春秋讲授吴典与海南吴氏乡贤文化

在文化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

透过斑驳的岁月痕迹仍能看到吴典故居原始的风貌。

吴典故居里生活气息浓厚。

专家学者到吴典故居考察并拍照留存。

吴春秋做客“琼州文化大讲堂”,讲授海南吴氏乡贤的历史叙事与文化自信。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认真聆听吴春秋的讲座并担任点评嘉宾。

现场观众阅读海滨著写的《反哺琼州的乾隆致仕:吴典》。

参加“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的专家学者,来到吴典故居考察并与吴氏后人交谈。

海口府城草芽巷,没有忠介路、文庄路那样让人耳熟能详,但是藏在这条巷子中有一座具有清代海南典型特色的土木建筑古民宅,它就是清代进士、《四库全书》编修吴典故居。这座300多年前建设的宅院,其同时期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而它依旧留存在这条被改建了无数次的巷道深处。漫步其中,浓厚的历史氛围拂面而来。

近日,由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记得住历史,看得见乡愁”大型公益系列活动“琼州文化大讲堂”第42场:姓氏、乡贤的历史叙事与文化自信,邀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吴春秋担任主讲嘉宾。他以《从吴泰伯到吴典》为题,与来宾们分享了参修《四库全书》的海南清代名人吴典为国为民、充满正能量的一生和其他海南吴氏乡贤的故事,以及他们所展现的姓氏文化和乡贤文化,以历史叙事,展现地方丰厚的历史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吴雨倩/文 康登淋/图

巷道深处探访吴典古宅

在海口,有一条名叫草芽巷的老街,这里古色古香,历史底蕴深厚。与繁华的城市街道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安静的文化角落,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文化净土。

吴典,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解,在海南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深爱着海南,用笔墨记录下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他的作品成为了海南文化的珍贵载体,为后人研究海南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忠介路中间路段向东拐入草芽巷,在不到4米宽的巷道里步行两三百米,爬上一座现代民居的二楼,整座吴典故居就呈现在眼前。近日,一群文化学者踏入草芽巷,怀着敬畏之心,缓缓推开这扇大门,走进了吴典的世界,感受着吴典对海南的深厚情感。历经岁月的洗礼,吴典故居已不复从前。但是大宅门上铜制的把手,屋檐精巧别致的雕花,屋角造型独特的摆件,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仍在展示着老宅曾经的辉煌。

推开老宅大门,在正屋神龛之下,吴典夫妇的画像挂在上面,正屋两侧挂着两幅出自其后人之手的书法作品。漫步在吴家大院,不禁让人想起吴家先祖的辉煌事迹。他们或为朝廷重臣,或为文学大家,才华横溢,名垂青史。而吴家后人亦继承了先祖的文脉,代代相传,始终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故居中陈列着吴典的诗集、书画作品和手稿,学者们仔细翻阅,品味着其字里行间的诗意和哲理,感受着吴典对海南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海南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卓越贡献。

离开故居,众人回望这座古老的建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吴典故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历经沧桑,仍然屹立不倒。它如同一扇通向历史深处的大门,引领着学者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多元阐释吴氏“至德”精神

从草芽巷吴典故居回到琼山区文化馆的讲座现场,不少听众的思绪还在飞扬,“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吴春秋以李白的诗句为引言开始了讲座。

吴春秋从姓氏文化的“内”与“外”,阐述“姓”与“德”在历史叙事中的关联;再以历史叙事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从吴泰伯的“三让”之“至德”,到吴季札的逊让,再至吴贤秀的“三在精神”,引出族谱修纂是从“小传统”向“大传统”归拢、融汇的重要桥梁的观点,细致缜密的思维和娓娓道来的叙述,赢得热烈掌声。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吴春秋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吴典为国、为民两方面所做的壮举,以及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等在文化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

在提到吴典家族事迹的道德蕴涵时,吴春秋用吴典的一生对吴氏“至德”精神进行了多元阐释。吴春秋表示,吴典既是吴氏的先贤,亦是海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吴典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不仅是历史的、吴氏的,更是当代的、海南的,“吴典能进入四库馆任编修,能够与翁方纲等学界巨擘交往,绝非偶然。在吴典的身上,是吴氏文化累世积淀的、优秀的道德价值的力量,吴典的人格与吴氏文化相得益彰,‘至德’精神铸造了吴典,吴典也诠释着‘至德’精神。”

吴春秋认为,姓氏自信,是“文化自信”所涵盖的层面之一。在当今时代,我们谈论姓氏、谈论祖先故事、谈论族谱叙事的意义,是为了借助文化传统中对祖先的敬畏之心,唤起我们对良好道德、优秀价值观的崇尚与热爱之情;借助祖先、乡贤故事的叙述,来深化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的感知与体认,熏陶、完善我们的人格,引领着我们朝有德者迈进。

海南文化崛起需要年轻力量

此次活动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和认同。《椰城》杂志社主编韩芍夷表示,在草芽巷一片民居里,曾经住着这么一位值得后人敬佩的清代进士。参观吴典的故居,聆听了吴春秋博士的讲座后感触良多。“吴典的官位虽然不高,但他的贡献巨大,如他参与清代最大丛书《四库全书》的编修;如他组织、谋划、筹建在京城的‘琼州会馆’;如他辞去广东粤秀书院山长之聘,回琼执教……都显示了他的学识及赤子情怀,值得后人学习,也为我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她说。

海口市作协顾问叶海声告诉记者,府城留下草芽巷和吴典故居,就是留下了几百年前过往时间的“痕迹”,这个“痕迹”里可以寻找让人们惊叹的细节存在。“聆听吴春秋博士有关‘大传统’和‘小传统’主线的讲座,让我对‘传统’概念的认知不再那么抽象笼统。原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是由像吴典及吴姓等诸多姓氏和家族的家风、家训及其奋斗史的‘小传统’构成的,如此便隐约看到了先辈们走过的道路,令我获益匪浅。”

“数年前,我开始关注海南的书院,从东坡书院一直到琼台书院,留意到琼台书院两位身份特别的掌教——翰林编修吴典和探花郎张岳崧。三年前,接受了撰写吴典传的任务,研究发现,吴典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交集’——《四库全书》、海南吴姓、清代教育史的交集,德保、纪晓岚、翁方纲、张岳崧与丘濬、海瑞、王弘诲、许子伟的交集。感觉几十年来自己从事古代文学教育研究里一些各自独立的问题忽然被打通了,十几年来自己开拓的学术增长点突然被连接成线,拓宽成面了……”作为此次讲座的点评嘉宾的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滨高度赞赏吴春秋关于“姓氏文化和乡贤文化”的梳理和挖掘,表示此次讲座风格清新,学理严谨,视野开阔,同时还有着厚重的使命和温暖的情怀。

海滨表示,海南的文化崛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去传承与创新,在学术界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文化学者来完成文化自信的使命,以独特的视角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挖掘海南古代文化,用青春的力量,推动海南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断更新学术界的“纪录”,让更多人看见海南文化之美和丰富底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