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海口市气象台2024年5月19日8时发布未来3天天气预报 天气现象:偏南风3-4级 风向风速:25-32℃

市本级预算草案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08-05-28 00:00   来源:《海口年鉴2006》  

关于2005年海口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海口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2月21日在海口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海口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05年海口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海口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海口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跨越式增长,公共财政建设初显成效,全面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08,256万元,完成预算的105.5%,同比增长1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777万元,完成预算的108.8%,增长24.3%(一般预算收入179,153万元,完成预算的104.8%,增长20.3%;基金收入37,624万元,完成预算的132.4%,增长48.3%);上划中央、省收入391,479万元,完成预算的103.8%,增长15.1%。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28,77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777万元;省级补助收入111,895万元;上年结余107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326,33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324,72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6.6%;上解省支出1,613万元。收支相抵,结余结转2,445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893万元,净结余552万元。
  市本级地方财政总收入303,26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1,265万元,完成预算的109.9%,增长25.7%;省补助收入111,895万元;上年结余107万元。市本级地方财政总支出301,29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213,12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20.7%;补助区支出86,561万元;上解省支出1,613万元。收支相抵,结余结转1,972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893万元,净结余79万元(上述预算执行数字,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些变动)。
  为圆满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科学、创新、服务、务实、高效、廉洁”的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构建财政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收入持续增长,支出有效保障,效益不断提高”的综合管理目标,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发挥财政职能,完善征管措施,财政收入再创新高
  2005年,我市财政部门克服“达维”台风、禽流感等自然灾害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主体税种增长乏力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发展中要收入,同时全面加强财政收入形势分析和监控,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征管,组织开展税收、财务专项检查,认真做好清缴欠税及非税收入等征收工作,从征管中要效益,确保了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2005年财政收入的特点主要有: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0.82亿元,同比增长18.2%,圆满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破60亿元的奋斗目标,超额完成了年度预算收入任务;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5.6%,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对全省的贡献率逐步加大;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均取得了增长,尤其是非税收入增长53.2%,较好地促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均取得了全面增长,但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下调为73.8%,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受政策性影响,农税(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收入增长乏力,全年只增长0.1%,比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公共财政建设不断增强
  2005年,我市财政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重点保障了工资发放、政权建设、三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债务等支出的需要,不断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全面提高政府应急能力,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努力构建和谐新海口。
  1.保障政权建设,优先保证工资发放。
  2005年,市本级基本支出58,118万元,其中,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50,028万元,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足额发放;公用支出8,090万元,增加了通讯费、降温费等定额支出内容。
  2005年,市本级政权建设的项目支出43,103万元,其中,政法部门的项目支出13,611万元,包括办案及设备购置等经费12,566万元、“三台合一”系统建设经费544万元、双拥经费451万元、四五普法教育经费50万元等;其他部门的项目支出29,492万元,保证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2.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解决三农问题。
  2005年我市继续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资金5,441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1,876万元,南渡江防洪工程等水利建设资金1,545万元,小型农田建设资金212万元,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资金575万元,村镇道路建设资金788万元,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142万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118万元,农民技能培训经费85万元,西秀镇渔民转产经费100万元,农业机械购置及农业研究活动等经费150万元。
  二是全力支持抗旱救灾及防治病虫害等工作。2005年我市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严重自然灾害,为了有效化解灾情,市本级共投入各种救灾资金1,328万元,其中,抗击达维台风资金410万元,抗旱救灾资金548万元,椰心叶甲虫、红火蚁及水稻螟虫等各类病虫害防治经费214万元,森林防火支出156万元。
  3.贯彻“科教兴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2005年我市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教育事业。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12,643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其中,投入4,799万元用于免除中小学义务教育杂费,受益中小学生460,595人(其中民办学校396万元,受益中小学生46,119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义务教育全额免缴杂费;投入1,797万元完成101个项目的危房改造工作;投入2,587万元用于公共项目建设;投入2,336万元用于学校教学楼及教学基地等的新建续建;拨付520万元用于偿还教育贷款;拨付563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拨付41万元的市长奖教奖学资金,用于资助特困优秀大学生及奖励农村优秀教师等。
  二是文化事业。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1,122万元用于发展文化事业。其中,拨付体育比赛、文艺晚会、展览制作及文化下乡等各类节庆文体活动活经费898万元;拨付出访等对外文化交流经费69万元;拨付人居奖、十大杰出青年表彰会及外宣费等155万元。
  三是科技事业。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2,450万元用于科技三项费用。其中,生物医药孵化器150万元、科技顾问咨询70万元、高新技术发展资金100万元、院士工作站80万元、农村科技“110”服务中心100万元、农业科技专项经费300万元、保税区高新区科技三项费用1,650万元。
  四是公共卫生事业。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3,316万元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其中,拨付360万元用于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拨付离休干部医疗费补助950万元;拨付市医院医疗专用设备购置费155万元;拨付216万元用于防治霍乱等卫生救灾防疫工作;拨付1,316万元用于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其中拨付禽流感防治经费600万元);拨付319万元用于各项学术交流、培训、体检等支出。
  4.关心弱势群体,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3,972万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其中,拨付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996万元;拨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及再就业培训等资金1,402万元;拨付企业军转干部困难补助经费802万元;拨付就业再就业及培训经费389万元;拨付“两节”特困职工生活补助经费383万元。实实在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5.积极偿还债务,防范财政风险。
  2005年市本级共拨付各种债务性资金50,898万元。其中,外国政府贷款本息6,520万元,国债贷款本息5,446万元,开行贷款本息28,214万元,其他国内金融贷款本息6,679万元,历年市政工程欠款3,000万元,消化粮食挂帐贴息191万元,粮食企业贴息518万元,企业政策性补贴330万元。
  6.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差距。
  为了缓解区级财政困难,确保支出水平,2005年市对区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9,615万元。其中,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14,165万元,包括原琼山市人员工资拉平补助6,967万元、工资改革增资补助2,014万元、市环卫体制改革下划经费补助4,080万元、原区环卫工人补助380万元、居委会补助724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723万元;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941万元;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2,786万元,包括优抚对象定额等补助813万元、农村医疗保障补助经费504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783万元、退伍兵安置等补助640万元、麻风病人补助11万元、老党员补助22万元、精简人员补助13万元等。
  7.落实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2005年市本级共投入8,700万元用于完善保税高新区、“药谷”园区、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打造一批成熟的运行载体。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5年市本级拨付160万元用于参加“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长三角“双大互动”和高新特药品交易会等活动。
  三是加快市容市貌的整治。2005年市本级投入1,926万元用于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其中,投入1,673万元用于拆除违法建筑368,647.76平方米等综合整治;投入253万元用于城市排污等治理,着力打造一个园林海口、生态海口,进一步优化投资硬环境。
  四是尽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2005年市本级增加投入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做大市担保公司融资规模,切实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积极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严格按照《海口市鼓励投资发展医药产业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返还医药企业2004年新增增值税市级留成收入287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医药企业的发展。
  六是合理利用中央处置积压房补助资金。自2000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利用中央处置积压房专项补助资金31,522万元,盘活了一大批半拉子工程,并带动了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热潮。
  七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005年市本级共返还国有企业改制资金4,375万元,用于安排海口糖厂等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等改制成本支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
  8.规范补贴支出,提高公务员待遇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以及切实提高公务员的待遇水平,2005年市本级出台了《海口市市直机关通讯费补贴管理办法》和降温费的有关规定,追加安排通讯费补贴支出1,250万元和降温费补贴支出2,593万元。
  9.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超收收入安排情况说明。
  2005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9,153万元,比年初预算超收8,246万元,其中,市本级超收3,959万元,占预算收入数的2.7%。由于市本级动用的超收收入未超过本级预算收入的3%,因此政府没有专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安排使用情况报告。经市委、市政府批准,2005年市本级超收主要用于安排降温费支出2,593万元、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1?熏000万元及其他工作经费366万元。
  (三)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财政管理体制调研与创新工作,努力增强体制活力。为进一步调动区级政府增强理财的积极性,我市加快了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研工作,为下一步完善市对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提前做好准备。在积极支持和加快园区项目建设的同时,努力创新园区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4+1”(四个区和保税区)的发展模式开发建设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做到“谁开发,谁受益”,形成多级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为现有体制注入了活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为了确保我市的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我市制定《海口市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和《海口市市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划分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内容,规范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控制项目支出预算规模;制定《海口市市直机关通讯费补贴管理办法》及降温费发放办法等,在基本支出预算中增列通讯费、降温费和妇女卫生补贴等内容,扩大预算定额范围,细化预算定额标准,逐步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水平。
  三是不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2005年我市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范围,截止2005年底,市直122家预算单位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比上年增加了65家,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调度能力。
  四是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2005年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型、效益型、质量型、计划型、规范型、廉洁型六个特点。采购从服务领域和工程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医药领域。采购资金也从一般预算资金逐步扩大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性债务资金等。采购规模和范围逐年扩大,采购程序进一步规范,采购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采购资金完成10,270万元,节约资金1,972万元,节约率为16.1%。
  五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2005年我市财政部门联合市纪检、审计、税务等部门,重点开展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政府非税收入等专项检查工作,共查出应缴税款23,183万元(税收2,495万元,非税收入20,688万元),已追缴入库(户)22,970万元(税收2,446万元,非税收入20,524万元),入库(户)率为99.1%。
  六是继续推进金财工程建设。2005年我市继续完善金财工程各子系统包括财政系统局域网、工资统发系统、财税库横向联网、政府非税收入网络、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的财政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强了各系统、财税库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方便财政部门及时掌握税收入库情况,加强了资金调度能力,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是建立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2005年,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行政执法制度的学习及形式多样的专业知识培训,我市财政部门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工作作风发生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2005年,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受税源基础薄弱和财政体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债务支出等增支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财政体制不尽合理,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财政监管力度仍显薄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财政在“十一五”时期或甚至更长一段时期,通过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6年海口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2006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有关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努力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200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安排如下:全市财政总收入699,400万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441万元,增长14.1%;上划中央、省收入451,959万元,增长15.4%。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63,684万元,增长1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441万元;省补助收入113,798万元;上年结余结转2,445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363,58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361,584万元;上解省支出2,00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结转100万元。
  市本级地方财政总收入336,32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0,552万元,增长15.3%;省补助收入113,798万元;上年结余结转1,972万元。市本级地方财政总支出336,22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240,939万元,增长13.1%;补助区支出93,283万元;上解省支出2,00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结转100万元。
  为圆满完成2006年财政预算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按照今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市预算内资金支出安排原则是:严格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有关要求,努力做到“三个确保、七项倾斜、一个提高、一个树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为民理财的公共保障能力;强化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新海口。
  (一)“三个确保”:保工资,保正常经费,保政权建设
  2006年市本级部门预算安排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61,245万元,专项支出预留工资改革增资和正常调资12,100万元,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经费的及时足额发放;部门预算安排项目支出32,250万元,保证政权建设支出依法增长,支持海口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市对区继续安排原琼山市人员工资拉平补助7,000万元和工资改革增资补助2,000万元,确保各区的工资发放水平。
  (二)“七项倾斜”:加强社会口投入,重点突出对“三农”、教育、科技、卫生、民营经济、为民办实事、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双拥工作)的投入
  1.保障支农支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市本级专项支出安排3,888万元,具体包括: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支出2,15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300万元,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配套资金300万元,落实国家补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300万元,继续加强农村、社区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费300万元,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农业发展风险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农产品出口等经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奖励经费38万元。
  2006年市对区补助安排3,964万元,具体包括:农村医疗救助金300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000万元,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切实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就医看病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农村税费改革资金1,723万元;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补助资金941万元。
  2.加大教育投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继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坚持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重点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2006年市本级专项支出安排8,500万元,具体包括:教育费附加8,400万元,主要安排教育布局调整、远程教育、学校教学楼建设、危房改造、购置办公设备、设立教学基地等方面支出;市长奖教奖学基金1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特困优秀大学生,奖励农村优秀教师。
  3.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
  2006年我市将全面运用财政投入、小额贷款担保等措施,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支撑体系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巩固民生之本;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基础,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
  2006年市本级专项支出安排1,930万元,具体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650万元;就业再就业及培训经费500万元,主要用于增加就业再就业岗位及下岗人员岗位培训等方面支出;“两节”特困职工生活补助450万元,用于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等生活困难补贴;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300万元,主要用于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困难劳模援助基金30万元。
2006年市对区补助安排2,110万元,具体包括: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200万元;优抚对象定额补助701万元;优抚对象“三难”(生活难、住房难、治病难)补助40万元;优抚对象重大节日慰问补助42万元;麻风病人补助50万元;老党员补助22万元;低保工作经费补助55万元。
  4.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
  2006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为民办实事的投入,实实在在为民谋福利。
  2006年市本级专项支出安排11,052万元,具体包括:廉价住房租金补贴200万元,逐步改善特困居民的住房条件;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免除杂费补助2,913万元;农村中小学校义务教育免除课本费补助949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补助1,000万元,主要是弥补离休干部医疗费支出缺口;企业离休干部补助经费100万元,安排预留用于补助破产、改制等企业离休干部特殊经费、活动经费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费2,000万元,主要是拆除城市违章建筑经费;老人及学生乘车优惠补贴90万元;其他专项3,800万元(用于建设路灯及小街小巷改造等)。
  5.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海口。
  加大对公检法系统的资金投入,支持基层政法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军民共建,提高预防和打击犯罪、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拖欠款及区划调整改革遗留问题,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市本级专项支出安排5,240万元,具体包括:解决拖欠款支出3,000万元,妥善处理历年征地及工程等欠款;双拥经费400万元,加大支持部队硬件设施建设;见义勇为奖励资金50万元,用于见义勇为个人奖励资金和伤残人员生活保障支出;办案奖励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我市政法部门办案奖励;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及自主择业等补助500万元,落实地方各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和经费保障;公安工作经费500万元;戒毒宣传及康复基地建设经费500万元;举报毒品犯罪奖励资金180万元;收容费30万元,专门用于安排街头精神病人收治经费支出;“法轮功”人员感化教育经费30万元。
2006年市对区补助安排5,781万元,具体包括:居委会补助400万元;环卫体制改革下划经费等补助4,460万元;精简人员补助13万元;伤残军人抚恤保健费195万元;二等乙级以上军人医疗费108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68万元;退伍兵自谋职业补助448万元、建房困难补助24万元、安置期间生活补助65万元。
  6.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2006年我市将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不断探索支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006年市本级专项支出安排8,200万元,具体包括:科技三项费3,000万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风险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安排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办公信息网络建设等支出;节庆及招商引资工作经费1,000万元,主要安排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活动以及旅游促销、招商引资等经费支出;文体活动经费200万元,主要安排日常文化体育活动经费支出;创建国家先进城市专项经费200万元;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积极培育包括个体私营等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工业发展资金(保税区)2,500万元,不断完善“飞地工业”、“药谷”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发展,做大财政“蛋糕”;无疫区防治经费300万元,用于完善我市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环保治污经费300万元。
  (三)“一个提高”:加大总预备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2006年我市安排总预备费6,000万元,主要用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救灾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开支。
  (四)“一个树立”:合理安排债务支出,树立政府形象
  2006年市本级安排债务性支出58,371万元,其中:国债贷款本息6,821万元;外国政府贷款本息6,127万元;国内金融贷款本息4,385万元;开行贷款本息37,867万元;归还省工业发展资金借款2,100万元;粮食风险基金350万元,主要用于弥补市级储备粮周转差价补贴等;上缴省财政厅新增消化粮食财务挂账贴息款191万元;粮食企业补贴530万元,其中:储备粮占用资金贷款利息补贴151万元、周转粮储备保管费和综合费用179万元、粮仓维修资金200万元。
  三、2006年财政工作主要措施
  (一)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我市财政工作将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积极筹措和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为公共财政建设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
  一是合理利用省工业发展资金、开行贷款等,加快对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药谷”工业园区等的前期政府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为我市新的一轮工业发展打造一批成熟的运行载体。
  二是深入实施大项目、大企业推动战略,全面扶持我市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化工化纤等工业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发展。
  三是适时制定一些符合我市实情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好《海口市鼓励投资发展医药产业的若干规定》等现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我市落户发展,消除“地产地销”优惠政策取消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四是认真贯彻落实《海口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通过做大市担保公司融资规模以及在财政预算中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是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市经营步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提升我市品位及土地资源的价值,为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的后续财源。
  (二)完善财政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完成预算收支任务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合理征收。全面加强税收征管,依法查处各种偷逃骗欠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积极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地方税种征管体制,建立起基础管理扎实、征管手段先进、征管查相分离、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的税收征管新模式;健全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合理制定或调整税收征管政策手段,确保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是完善省、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力争逐步理顺省对我市的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一些涉及面广,税源分散,税额较小,难于征管的税种划归区级管理,充分挖掘税收潜力。
  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争取将预算外资金统一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扩大非税收入规模,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十一五”时期,我国将更加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因此,2006年我市财政在保吃饭,保政权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财力进一步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
  (三)完善财政管理,加强财政监督,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新机制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重点推进财政支出制度改革,规范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和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和分配体制,杜绝和消除体制内的财政资金分配不均现象。
  1.完善财政管理手段。
  预算编制方面。一是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完善预算编审制约机制,进一步细化定员定额标准和扩大定额管理范围,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二是建立项目支出评审体系和项目库管理办法,有效控制项目支出规模;三是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国库集中支付方面。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市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所有财政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财政直接支付范围逐步扩大,全市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纳入工资统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建立安全、效率、监管相统一的新型国库监控管理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用款计划、支付审核、财务核算、信息报告、监控管理等各环节工作。
  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购工作努力实现“三规”化,即“上规模,定规则,抓规范”。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相对完整的具体实施办法,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不断规范政府采购主体行为,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平稳健康开展;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将政府采购扩大到货物、服务及工程等所有领域。
  收支两条线方面。逐步将各部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执行综合预算,取消收支挂钩;研究制定非税收入有关制度,促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政府收支分类方面。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财政决策机制方面。研究制定财政重大决策规则,推行重大财政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实行支出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促进财政支出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加强财政监督。
  按照财政部提出的“三个统筹”(统筹制定财政监督计划、统筹整合财政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精神,着力构建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核查问效相结合,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新机制。
  整体推进各项财政体制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和内部监督的刚性;强化预算编制监督,有效消除体制内的财政资金分配不均现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制定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时跟踪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会计法》执法检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认真做好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大力宣传财政法规,营造依法理财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财政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切实做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加强政府债务监管。一是研究制定《海口市债务管理办法》,促进政府举债决策规范化和法制化。二是建立政债务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本级的财力状况、政府债务规模、债务风险比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财政承担政府债务风险级别。三是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及时化解财政风险:在保证“吃饭”的前提下,在财政支出预算中适当安排偿债资金;根据需要出让土地,并大力清缴历年的土地出让金,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偿债;深化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将部分国有资产收益用于偿债;加强管理财政专户资金,将其结余用于偿债;加大城市经营力度,从无形国有资产变现收入中筹措资金用于偿债,如拍卖出租车经营权、户外广告经营许可等。四是建立政府债权债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债务的有效管理监控办法。
  (四)加强财政队伍建设,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勇于创新的团队
  “十一五”时期,是公共财政建设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财政工作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财政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建立起一个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勇于创新、充满干劲的团队,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切实做好财政工作。
  一是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和落实好“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真正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财思想。
  二是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人才引进和输出,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做好干部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工作;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干部的德、能、勤、绩表现,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激励机制;推行人性化管理,切实帮助干部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加强再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学习交流,增加培训投入,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学习,切实帮助干部职工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各位代表,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扎实抓好各项财政工作,全面完成预算收支任务,为财政“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促进我市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开创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