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4-32℃ 天气现象:多云 风向风速:东南风3-4级

海南柯氏:家国情怀立世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21-07-06 15:02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海南柯氏:家国情怀立世

  族谱中渡琼始祖柯则的画像。

 

  1938年续修的《琼崖柯氏族谱》中,收录了丘濬给福建莆田柯氏写的《重修祠堂记》。

  海口滨濂村普庵里是柯氏重要的聚居地。

  文\图 本刊特约撰稿 陈光润

  海口市滨濂村普庵里的柯氏宗祠,与茶店混为一体,被一片民房包围,一大片红墙黄瓦很引人注目。

  海南柯氏有柯则、应凤、道桂、仕枝、立义、黄国、煜公、大清、维才、真维等十个派系138支族,万余人口,散落在全岛各地的98个村庄。其中以柯则派系的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约占柯氏的三分之二。滨濂支族属于柯则派系。

  从南宋中期登岛至今,柯氏在海南这方热土上已经繁衍了800余年,尤其是明代柯则渡琼以来,柯氏诗书继世、英勇果敢、追求真理,爱国爱乡,历代英俊辈出,长盛不衰。

  地震崩陷,兄弟星散

  《海南柯氏族谱》记载,明代状元柯潜孙子柯则,原籍福建莆田县安乐里(今莆田市灵川镇柯朱村),于明弘治年间受朝廷委派渡琼任“海口分县左堂”,娶知书达理的丘濬孙女为妻,先居留府城下田村,后迁徙风景宜人的陶朗村,被柯氏后人尊为明代渡琼一世祖。

  莆田状元柯潜与祖籍晋江的琼州才子丘濬同在京城为官,两人才学俱佳、惺惺相惜,且乡音同属闽南语,交流起来异常亲切,为让后人铭记柯氏修缮祠堂之事,柯潜请丘濬撰写《大明正统莆田安乐里柯氏重修祠堂记》,记载柯氏宗祠起源和演变,见证柯德平一人出资修缮宗祠的慷慨大义家族情怀和朴素乡土精神。

  柯则的子孙们承先启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漫漫洗礼,当时的柯氏可谓是人丁兴旺、贤良辈出。

  可是天灾难料,世事无常。明朝后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得柯氏族人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1605年7月13日午夜),一场7.5级地震突袭了海南岛北部,震中就在海口市演丰镇塔市附近,地震威力巨大,顷刻间,地动山摇,声响如雷,不计其数的房屋瞬间化为废墟,1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下沉陷入汪洋大海中,72个村庄沉入海底。这场琼州史上破坏力最大的地震给琼北百姓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伤害,也夺走了三千多条鲜活的生命。

  沉入海底的村庄中就有柯氏族人居住的主要聚落,《清陶朗旧谱序》记述:“我柯族渡琼人籍,其先于下田、陶朗、流厚新村三村,万历年间俱遭地震崩陷,兄弟星散。”震后,外地做木匠的柯氏乡亲火速赶回,看见亲人亡散,昔日的家园荡然无存,良田尽毁,满目疮痍,四处废墟,几乎让人绝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幸存的柯氏族人没有听天由命,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擦干泪水,带着悲痛,打鱼耕作,在废墟上携手重建新的陶朗村。

  “兄弟星散”的族人,并未消逝。半夜发生地震,下田、陶朗、流厚新村三村只有少许的柯氏族人从噩梦中惊醒,他们踏着星辰,不顾一切,逃出废墟,失散各地,后全岛衍播成80多支族。

  爱民清廉,品行高古

  琼州大地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柯氏慢慢恢复元气,人文兴盛起来,出了许多科举名士。仅清代出了柯世振、柯宝华、柯应凤、柯煜4名举人,外地出仕的有明嘉靖年间任浙江龙游知县、崖州同知的举人柯维罗,明代任北流训导、江西德安教谕的柯孔传等人。

  海南柯氏出仕者当中,官德最受后人尊崇的则是海口滨濂村举人柯呈秀。他生在明隆庆四年(1570年),字毅齐,号端介,六岁入私塾启蒙,后在琼山乐古书院苦读,工于诗。

  柯呈秀从小痴迷读书,一看就“醉”,有一次把稻谷搁在屋檐上晾晒,坐在庭院下看书,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他竟然沉迷书中未察觉雷雨声,任雨淋稻谷。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他命途多舛,48岁方才登拔萃科,钦点知县,分配到福建。

  尽管仕途不顺、大器晚成,柯呈秀金榜题名后“签发顺昌”,并没有趁机搜刮民脂民膏,在家乡耕读的经历和宗族世代坚守的家风,使他深谙平民之疾苦,心怀济世救民之心,脑子里装的都是利民良策。查考史料,柯呈秀不畏权贵,始终将百姓冷暖挂在心上,推行德政,提倡慎刑,尤其遇到重大案情,更是慎之又慎,从不滥用刑罚,要求办事唯求公正,刑罚唯秉科律,忌徇情枉法。他为官清廉,任职十余年,两袖清风,离任时,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一些书籍,留给后代仅是一间不醒目的堂屋。柯呈秀仁厚爱乡,主持修缮乐古书院和陶朗柯氏宗祠,教育家乡子弟,受到乡民的赞誉。民国《琼山县志》为其立传,称“学识沉挚,品行高古”。

  志存高远,献身革命

  翻阅柯氏几百年家族史,扑面而来的是数百年锤炼而就的铮铮气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主义精神,令人汹涌澎湃。

  1896年出生在海口滨濂村一个贫农家庭的琼崖早期革命者柯嘉予,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

  大革命时期,在中共领导下,琼崖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也触及了柯氏主要聚居地海口滨濂村这块处女地。1926年5月,冯白驹和柯嘉予等人在滨濂村建立琼崖第一个农民协会——滨濂村农民协会。农会将平时各自耕作、一盘散沙的农民聚集到一块,齐心协力向一切压迫势力进行抗争;农会在大革命时期对府海地区革命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滨濂及周边村民很快就融入柯嘉予领导下的农民运动中去,成立滨濂村农会的次日,柯嘉予等人便迅速深入到周边村庄宣传农会,响亮地喊出了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

  柯嘉予积极组织群众办平民学校,一方面教农民识字,废除旧风陋习,鼓励妇女剪革命发;一方面宣传马列主义和武装革命思想。他创办的平民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自卫队组织,与地主反动组织浴血奋战。

  在柯嘉予等人的领导下,滨濂村人民为琼崖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据海口党史资料记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村有47人参加革命,其中有13人英勇牺牲,3人是柯氏族人。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不仅一批又一批的柯氏儿女投身革命,也出现了柯氏革命村庄。海口东昌农场大湾村是个柯姓小村,只有十几户人家,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村民革命热情高涨,为革命亲人送情报、送水送粮食,并踊跃参与革命武装斗争。综合柯氏族谱和海口英烈谱的相关资料,大湾村有几十人参加革命,其中4对夫妻、2对兄弟,他们英勇善战、坚贞不屈,不怕牺牲,7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民族危亡、同胞有难之时,柯氏族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柯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仍然看到柯氏儿女义无反顾、奋勇当前的身影。

  《琼崖英烈传》(第四辑)记载,海口女青年柯华文,生前系中国农业银行海口分行红坎坡分理处出纳员,1991年1月8日,为保卫国家财产,她在4名持刀歹徒闯入抢劫的危急时刻毫不畏惧,挺身而出,和同事田勤一道,徒手与穷凶极恶的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尽管胸部、腹部被刺10刀,但她强忍剧痛,紧紧用身子护住装有23.7万元的钱箱,竭力抗争,在与歹徒的搏斗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