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岛拾遗 生生不息
原标题:《非遗里的中国》海南篇开播,数十项非遗技艺集中亮相
琼岛拾遗 生生不息
主持人龙洋(中)展示黎锦服饰。
黎族竹木器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照安(右)用鼻箫演奏。
传统黎族竹木乐器。
本文配图均为电视节目截图
漫步儋耳,听一曲古韵悠长的调声,在旋律中尽赏千年古郡风华;走进黎村,观一幅精美绝伦的织锦,领略纺、染、织、绣之独特魅力;徜徉大海,阅一本《南海航道更路经》,解码传统航海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
在琼州大地上,如繁星般闪耀的非遗承载着传统的智慧,彰显着时代的光辉,映照着质朴的生活。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海南篇重磅开播。主持人龙洋、文化学者单霁翔、歌手阿云嘎齐聚海南,在椰风海韵中邂逅特色非遗项目,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秀演呈现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海南非遗发现之旅。
是展示,也是种草 聆听海南文脉的心跳
节目伊始,跟随镜头从空中俯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一片热闹欢腾——
竹竿敲打发出咚咚声,黎族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在快速开合的竹竿间轻盈跳跃,手上舞动出优美的动作……黎族打柴舞、黎族跳娘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精彩上演,瞬间将观众的思绪拉入山海林间。
还没等观众反应过来,海口骑楼老街、陵水清水湾畔、疍家渔村等地就已余音袅袅。在这些文旅地标上,琼剧、海南苗族盘皇舞、临高渔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依次亮相,穿越时间与地域,与观众展开对话。
这是一场极具艺术性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海南非遗的集中展示。节目介绍,海南共有7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有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海南,海洋文化与山地文化共存,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孕育了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单霁翔解读道,透过这些瑰宝,能听见海南文脉的心跳。
节目中,陵水酸粉、万宁后安粉、定安菜包饭、文昌鸡、福山咖啡等融合了非遗技艺的海南风味,更是被“搬”到了屏幕上。美食街式的场景打造,为本次海南非遗探索之旅定下了“种草”的基调。
在海南粉烹制技艺、传统菜品烹饪技艺等各项技艺传承人的巧手下,酸粉生津,鸡肥肉嫩,咖啡飘香,他们以舌尖记忆唤醒文化认同,让观众在“种草”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餐桌上的海南非遗。
“作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鸡养殖颇有讲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文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傅红日介绍,第一个阶段叫坡养,为期120天,文昌鸡在走地过程中大量地运动,使得肉质更加紧实;第二个阶段为笼养,为期60天,主要达到育肥增香的目的。
一杯杯浓香四溢的福山炭烧咖啡,以及加入炼乳的特色海南饮法,令嘉宾团意犹未尽。“作为省级非遗,福山咖啡焙炒技艺尤为特别,即在炒制过程中加入白糖,利用木炭的温度在大铁锅里不停翻炒,逐渐释出炭烧的味道。”咖啡师史诗茹介绍。
在活态传承过程中,非遗也更注重与文旅深度融合。喝一顿刻进海南人DNA中的老爸茶、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海南粉……节目不再满足于对文化遗产的静态陈列,而是以动态的、生长的视角,将非遗转化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激活文旅新动能。
是传承,也是创新 为非遗保护提供海南范例
以天为幕,以海为台,一场融合了儋州调声的草坪音乐会,成为节目中的一大看点。在海南聆听合唱团指挥柯行岳的演奏下,合唱团带来了一首旋律轻快的歌曲《来调声》,点燃了夏日海岛的热情。
“我14岁时就曾跟随海南本土音乐泰斗谢文经老师赴各地采风,学习作曲。当时谢老师已先行一步做了大量的创新,并用儋州民间音乐改编成了合唱曲《调声》。”柯行岳表示,在此基础上,他再次改编创作而成《来调声》,使儋州调声更加立体、丰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一句调声起,便是“儋耳同乡人”。儋州调声是儋州市独有的民间歌曲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它以本地方言为载体,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爱情、山水、节日、历史等多个主题,反映了儋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对于儋州人而言,儋州调声是一种情感寄托。”儋州调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宝山介绍,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当地老百姓十分感念,并将这样的情感唱进了调声里。而在调声发源地之一的儋州市光村镇,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唱上或哼上一段调声曲调。
或许当年,儋州调声曾慰藉过苏东坡失落的心情,他以“夷声彻夜不息”褒赞这里歌风之盛,写下“蛮唱与黎歌 余音犹杳杳”的诗句。如今,苏东坡的诗句又慰藉了千百年后的我们,这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魅力所在。
这边一曲唱罢,那边模特登场。节目中,当身着黎锦创新服饰的模特们轮番走上T台,被誉为中国纺织业“活化石”的黎锦正焕发新生。
怀揣对家乡黎锦文化的热爱,“90后”青年设计师、黎族姑娘陈孟丽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创新将黎族纹饰和旗袍、马面裙、礼服等服装结合,产品种类也从服装拓展到文创领域。她认为,在守正传统基础上积极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于是,她将传统黎锦元素和时尚潮流相结合,创作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服饰,让黎锦更加年轻化。
历经代代相传,黎锦不仅得以传承,还逐渐走出大山,亮相各大国际时装周的秀场,在世界的时尚舞台上掀起了一股股东方美学热。当织机连接着世界舞台,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海南范例,也为世界贡献了非遗保护的又一个中国方案。
是坚守,也是发展 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席地而坐,织机腰带缠于腰间;伸直双腿,紧踩经线木棍……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熟练的操作下,一根根彩色纱线慢慢织成精美的黎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涵盖纺、染、织、绣四大核心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黎族五大方言区的黎锦虽各有特色,但又以其独有的方式共同诉说着传承人们对这份文化传承事业炽热的爱。
这些年来,刘香兰已不止一次带着黎锦赴国外展演。在她看来,带着黎锦“走”出去不仅展现了黎族文化魅力,还能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带来不少启发。
在刘香兰的传授下,她10岁的孙子王程业也成了一名小小传承人。而从2013年开始,五指山市就组织了60个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王程业们”勾起手中的纱线,努力推广和普及黎锦技艺。
经纬之间,有坚守,更有发展。中山大学北斗综合职能导航团队负责人朱祥维介绍,过去,在没有卫星导航时,海南渔民主要靠《南海航道更路经》、北斗星、罗盘、指南针来实现海上航行和海上作业。当前,《南海航道更路经》与北斗导航的融合,不仅守护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密码,更以中国自主科技为全球航海贡献智慧方案。
古有南海渔民直挂云帆、长风破浪,今有北斗导航驭星巡河、万里澄波。《南海航道更路经》这一宝贵的非遗,为世代南海渔民保驾护航。从渔民秘本到国家重器,更路簿和北斗的强强联合,也印证着海南在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文化担当。
节目还集中展示了黎族竹木器乐的音律之美。在黎族竹木器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照安的演示下,改良版的鼻箫可以通过调整音孔间距、改良共鸣腔体,使古老乐器能融入大型交响乐演奏,生动诠释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无论是泥条盘筑的黎陶、光亮如玉的木雕,还是变废为宝的椰雕、颇具特色的黎族树皮布,非遗都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也并非只存在于古籍里的遥远传说。每一代匠人在坚守自己核心技艺的同时敢于突破边界、追求发展,让我们看到非遗的勃勃生机。
今天的海南正以非遗为舟,载着山海的诗意、民族的技艺、创新的勇气驶向更辽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