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3-34℃ 天气现象:多云,午后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东到东南风3-4级

府城古街巷 藏有琼州史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22-09-22 09:15   来源:海南日报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琼台福地。本报记者 张茂 摄

丹霞井。资料图

府城草芽巷窄小的古道。李幸璜 摄

美舍河绕海口府城古城墙而过。龙泉 摄

编者按:

府城自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埠,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琼台,海南的别称之一,明代唐胄编纂的海南地方志即取名《琼台志》。千百年间,府城始终以琼台福地为轴心兴建城池,是海南名副其实的中心所在。千年来,琼州府城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就散落在沧桑的城垣古迹中,散落在曾见证古城繁华荣耀和悲欢离合的七井八街十三巷中,散落在许多还未被历史湮没的往事烟尘中。

据悉,海口琼台书院府前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项目(琼台福地—琼台书院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一期计划今年内完工开放。跟着本期文旅周刊一起到府城阡陌街巷中触摸海南历史的温度,走一走有故事的街巷,感受千年古城的风采。

鼓楼街·楼

“偶逐征鸿过邺城,谯楼鼓角晚连营。”

——元·陈孚《彰德道中》

府城,旧时琼州府府治所在地。自宋朝以后,这里作为海南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延续了一千多年。如今,在小街幽巷之中,还可以一窥当年府城之繁华。

由文庄路转入鼓楼街,顺着小街往前看,就能看到鼓楼横亘在楼房的夹缝中。老街之气度,还有一息尚存。斑驳的长条石板巷子里,驼背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移步向前,身后一只狗急一会、缓一会在等待它的主人。问老人,知道巷子的历史吗?老人笑着说,知道,这巷子比他老多了。

这里是鼓楼街,鼓楼街因鼓楼而得名,国内很多地方都有一座“鼓楼”,海口鼓楼街也有一座。小街只有数百米长,石板路面感觉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往下走,就能看到宏伟的城墙,城墙的门洞保持完好,鼓楼就在城楼之上。早些年,鼓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在经过重修之后,鼓楼的面貌焕然一新。

来到城墙之下,沿着大石阶梯拾级而上,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扑面而来,大石砖斑痕累累,城墙石砖的缝隙间已然生出青苔和野草。府城鼓楼在元代时称为谯楼,后面又称为文明楼,前后经历多次重修,鼓楼北侧的《重建鼓楼记》石碑为清康熙年间所立,在经历三百多年风吹雨淋之后,碑文已模糊不清。鼓楼的前后门额刻“海南壮观”“奇甸文明”大字,“壮观”或“文明”,似乎都代表鼓楼就是当年府城甚至是海南的代表性建筑。

重修后的府城鼓楼,是后人依据文字记载尽可能照旧重修,砖木混合、青砖重檐建筑建于城墙之上。鼓楼过去主要起报更、放哨的作用,由于地处高处,因而这儿也是府城登高望远的好地方。

历史上,鼓楼多次坍塌,而坍塌的原因又不尽相同,或因大火,或因地震,可谓是命运多舛。尽管如此,鼓楼还是足够幸运的,毕竟在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还得以涅槃重生,向世人展示它的新貌。

东门里·墙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汉·王粲《登楼赋》

沿着文庄路往东走到尽头,一个陡坡下面,就是东门里。东门里,古时叫东门街,在府城历史上赫赫有名,是进出府城的重要街道。

东门里很短也很窄,长数百米,仅比一般巷子宽敞一些,车辆的一声鸣笛,就能响彻整条街道。这里菜市场、包子铺、商店应有尽有,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很热闹,热闹到看不到一点老城痕迹。

再往前走,没多远就能看见两道古城墙,或者叫残缺的城门——如果不是现存有一堵老城墙,后人很难想象到这里曾经是府城的东城门。东城门始建于明代,曾经是进入府城的交通要道,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东城门也叫朝阳门,顾名思义,府城之东门,就是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据《琼山县志》载:府城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又据《宋史·地理志六》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昌化、万安、吉阳三军为县,隶琼州”。琼州统领海南,府城地位突显,构筑“外罗墟”。明洪武二年(1369年)增筑土石城。后经历代加固修缮,府城已是一座完整的古城池。

府城古城墙呈长扇形,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呈圆弧状,设东、南、西三个城门楼,北面设望哨楼,无城门。城墙基石高七层,两行两丁式砌法,石间嵌砌大石砖,为内里夯土外砌石砖的石墙。城南筑长堤,挖沟渠,引南渡江水入15米宽的护城河(今美舍河),绕南、东两面城墙后流入大海。遗憾的是,现在已看不到府城古城墙全貌,只能从古籍中遥望当年的风采。

古老斑驳的城墙,由一条条长长的火山石石砖垒起,黑色石砖仍显古老本色,而水泥、石灰修补的痕迹,则说明城墙经历过多次修补,城墙上零零星星长着野草、青苔,让人不由得想起“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这样的诗句。

马鞍街·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马鞍街南起高登街,北止忠介路绣衣坊南门,这一条只有五百米长的窄巷,历史上是府城著名的街道,但如今称为巷更为合适。马鞍街继续往南走,就是横跨美舍河的洗马桥,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带洗马、喂马,接着骑马进城,马鞍街就这样形成了各种马具交易的商品街,并因此得名。

如今,马鞍街已经隐藏于高楼闹市之中,毫不起眼,小巷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店铺,理发店、香火店、杂货铺、老爸茶店、快餐店、药店、修理铺,但早已没有马鞍、马镫、马鞭这些马具的交易场所。

马鞍街始建于明朝,原先路面铺着石板,小巷的老居民曾经风风雨雨走过的那条铺着石板,经过多年的岁月侵蚀,至上世纪末已经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后来,人们拆掉了路面石板,换而以水泥铺路,这样一来,路面倒是平坦了,不再坑坑洼洼,路人行走方便多了,只是,小巷已经失去仅有的风韵。

再后来,是亡羊补牢一般的拯救,石砖重新铺上路面,算是尽力恢复原有风貌,马鞍街又有了一丝丝古街道的味道。如今,路口的古井,路面的石板,路边的琼北民居老宅,都能找到些许历史的痕迹,在与钢筋水泥的激烈互搏中,马鞍街仍葆有难得的古朴气息。

仁和坊·井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南唐·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仁和坊又称仁和巷,先从“仁和”两字说起。“仁和”取自于“仁爱和气”,仁和坊,光是名字,就足够有韵味。

当然,巷子也是足够有韵味的,足以承载“仁和”二字。仁和坊巷口,立着榫卯结构的木门,上面刻着篆书大字“仁和坊”。巷子宽不足两米,只有数百米长,狭窄弯曲,曲径通幽。

巷子的石砖地板是后人铺设的,倒也有古朴模样。巷子两边的围墙上,绘有人物画像,同时也有小巷历史的文字记录,似乎没有这些,后人就淡忘了巷子过往的辉煌。

仁和坊过去曾叫“夏宅巷”,因巷子里出过进士夏升而得名。乾隆《琼山县志》载,夏升为琼山左所人,明代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如今,夏家宅院还伫立于仁和坊当中,这一处典型琼北民居老宅,如今已很破落,宅子被阻挡在高墙之外,隐藏在高楼之中,稍不用心,就难觅其踪。

巷子之内,有一口著名的水井,名为“丹霞井”。旧时巷子与琼台书院相通,这一口井,可以说滋养了书院的一批批学子,还有巷子里一代代的人。

丹霞井现已被铁丝网严密包裹着,如此又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走近丹霞井,透过包围圈,岁月的痕迹让人触目惊心——井圈上密密麻麻、深深勒入石壁的勒痕,是过去人们长年累月拖曳绳子打水形成的。

沿着仁和坊小巷继续走,拐两个弯,又能找到深巷中的另一口古井。这口井名气不如丹霞井大,问附近居民水井的来历,大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这样的水井,在当今的生活是无足轻重的存在。井边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篆书大字“福禄井”,这恐怕就是古井该有的名字。

水井的作用太大了,今天的人们可能感受不到,可是在历史上漫长的岁月中,水井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关乎生命。但是,古井与这仁和坊小巷一样,在悠长年月中静默无言。

在府城,很多关注古城千年历史的人都很坚信,这儿的每一口古井、每一条小街小巷、每一堵老城墙、每一座楼台都有故事,古城烟云今犹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