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6-35℃ 天气现象:多云,局地午后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偏南风3-4级

党史文物熠熠生辉——小物件烙上红色印记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22-06-27 15:05   来源:海南日报  

冯白驹使用过的牙刷、钢笔、眼镜、私人印章等。

陈德华留下的手帕,上面绣着“毋忘五卅”4个字。

王器民在狱中写给妻子的遗书(复印件)。

  竹林掩映,曲径通幽,走进位于海口市解放西路的中共琼崖一大旧址,思绪总是很容易被拉回到很


久以前。这里是中共琼崖地方组织的诞生地,也是琼崖武装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策源地。


  二十三年间,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最终取得了琼崖革命的胜利。时至今日,透过一件件摆放在展柜里的红色文物,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


不怕艰险、敢于斗争、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绣字手帕显出赤诚之心


  一块白手帕整齐叠放在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的玻璃展柜里,上面用红线绣着“毋忘五卅”4个字。乍一


看,这块手帕很普通,但实际上,这是中共琼崖地委委员陈德华烈士的遗物。


  时针回拨到五四运动后,随着琼崖青年的觉醒,一批琼籍青年学子纷纷出岛求学,琼山(现属海口


市)人陈德华就是其中之一。1922年7月,22岁的他前往上海,进入沪江大学学习。


  在上海,陈德华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他参加上海学生运动和工人运


动,并参与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成为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骨干。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后,陈德华等人参加并领导了上海五卅工人大罢工运动。5月30日下午,1万


余名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口,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不


料,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深深刺痛了许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年轻人,也刺痛了一心学英语、渴望与世界各国人


士交流的陈德华。他没有想到,满口“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的英国人居然会向手无寸铁的


中国人开枪,帝国主义的虚伪面目让人警醒。


  于是,五卅惨案后,陈德华用红线在他经常使用的手帕上绣了“毋忘五卅”4个字,以此提醒自己不


忘惨案,为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中国的独立自主而努力。


  “陈德华同志常常掏出这条手帕默默注视。”据陈德华的同学李强(新中国成立后任对外贸易部部


长)回忆。1925年底,根据党组织的指示,陈德华从上海前往广东工作,并于次年初与王文明等回到琼


崖开展革命活动。


  如今,陈德华留下的这块手帕,不仅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还是琼崖革命者赤诚之心的最好印证


。在白布料的衬托下,“毋忘五卅”4个字鲜红夺目,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一封家书映照初心使命


  “‘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自我立志革命,参加实际工作以来,这二句以


(已)成誓词……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


  在中共琼崖一大旧址,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了琼崖革命烈士王器民的一封家书。这是王器民英勇就义


之前,在狱中写给妻子高慧根的遗书,也是他临终之际向世人最后的道别。


  1892年,王器民生于海南会同县(今琼海市)塔洋镇美果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勤学上进


,曾跟随华侨前往新加坡谋生。回国后,他积极推动海南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并投身爱国主义和反帝反


封建活动。


  1920年夏,王器民与刚从云南讲武堂毕业返琼的徐成章商量,希望能在海口创办报纸,宣传马克思


主义等新思想。在多方努力下,最终《琼崖旬报》于1921年4月7日在海口出版。


  《琼崖旬报》以改造琼崖为宗旨,提倡民主和科学,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当时,王


器民既是报纸的编辑,还要负责杂务。他和徐成章组织“琼崖土剧改良社”,王器民当编辑,请名伶吴


发凤执笔,编写出《大义灭亲》《灭种婚姻》《恋爱自由》《蔡锷出京》等剧本,促进了琼崖人民的觉


醒。1922年,王器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继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四一五”反


革命政变,向工农革命群众开刀,大肆逮捕共产党员。王器民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在江门市监狱。


  王器民在狱中同敌人顽强斗争,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并痛斥反动派。同年7月,


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对他下手,王器民在狱中被杀害。


  “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时隔近百年,我们重读王器民的这封家书,仍觉


字字滚烫,仍能真切体会到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抱负、丰满的家国情怀。


  贴身用品还原简朴生活


  在中共琼崖一大旧址,还存放着冯白驹使用过的牙刷、钢笔、眼镜和私人印章等贴身用品。在领导


琼崖纵队配合渡海解放军完成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后,这些贴身用品曾陪伴投入新中国建设的冯白驹很长


一段时间。


  青年时期,冯白驹曾求学于上海大夏大学。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深刻影响了冯白驹,在他心中播下


了革命的种子。他树立信念:要使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国家独立富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旧


世界,形成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


  1932年7月,国民党陈汉光部对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琼崖红军进行“围剿”,反“围剿”失败后,琼崖


特委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退入母瑞山继续战斗。


  转战母瑞山的8个月,琼崖红军面临缺衣少食的困难,他们一度过着“野人”生活。没有饭吃,冯白


驹就带领战士们挖野菜充饥;没有衣服穿,他们就用树皮做“百花衣”;没有床和被,他们睡石头床、


盖芭蕉叶。


  艰难困苦压不垮共产党人。冯白驹带领大家一边吃“革命菜”,一边坚持学习和锻炼身体。有时冯


白驹带头唱琼剧,密林深处朝气蓬勃。冯白驹还将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改为《母瑞山野火


》:“莽莽母瑞山,敌困我自强。野火扑不灭,春风吹又旺。”以此鼓舞战士们的斗志。1933年4月,大


家终于在冯白驹的带领下成功突围。


  冯白驹一生节俭、不搞特殊化,从其遗物也可见一斑。“解放了,但是人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我


们应该想想过去,想想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不能过高地谈享受。”海南解放后,冯白驹曾这样


说。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面对海南岛百废待兴的现状,进入全新角色的冯白驹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


,一心扑在工作上。如今存放于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的这些文物,似乎在给我们复原冯白驹当时的工作场


景:他或许就是戴着这副眼镜,用钢笔起草了“祝贺全岛解放的伟大胜利”这篇手稿,随身携带印章穿


梭于各重要会议现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