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5-36℃ 天气现象:多云,午后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偏南风3-4级

观海瑞墓园天庭 知古时祭拜文化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22-02-21 16:06   来源:海口日报  

  原标题:观海瑞墓园天庭 知古时祭拜文化

    祭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继上期推出“海南历史名流系列”篇——《三处景点,讲述海瑞二三事》后,此次系列篇聚焦海瑞墓天庭,了解古代祭拜的知识,让更多读者知晓祭拜文化对延续文脉、增强凝聚力、激励后人及活跃文化生活等有着一定的意义。

    明代文物

    皇帝“敕封”的石碑

    春夏秋冬来复去,百姓永记海公功。

    海瑞勤政为民、刚直不屈的精神品质是历史上的千秋佳话,永远载入史册,受到后世百姓的铭记和景仰。海瑞墓的天庭,也成了许多后人前往拜谒海公的必去之处。

    伴随着丝丝细雨,循着海瑞墓冢前的高大石碑,很快就找到了海瑞墓天庭。

    海瑞墓天庭,指的是海瑞墓冢旁边的小广场(小庭院)。天庭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这里是举行悼祭海瑞活动的场所。依照海瑞生前的身份,明代时的海瑞墓天庭应该比现在的面积还要大,至少能容纳一百人以上的祭拜活动。天庭的最初样式已无法考证,如今看到的天庭,略呈长方形,南北两侧生长着粗壮高大的椰子树,部分地表面平铺着凿制规整的石条,保持着古代的肃静庄严。

    再往前看,海瑞墓冢的正前方约5米处树立有高大厚重的石碑,这是真正的明代文物,刻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敕封”的石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像如此重要且极为珍贵的文物,能够在历史的变革中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简直是一个奇迹。海瑞墓园管理处原主任陈涛告诉记者,据说还是当地的百姓感念海瑞一生清正廉明的高尚品德,在石碑即将被砸烂时,被好心的村民们喝止了,并被保护起来,到1984年修复海瑞墓时,才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为保护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好事。

    石碑由碑身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碑顶上原来是否有碑楼已无从得知,碑身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已属不易。碑身高3.22米,上窄下宽,上宽0.8米,下宽0.88米,中间厚0.35米,两边厚0.26米。前面平整光滑,背面中间微鼓,仅凿制而不磨平。海瑞墓前的这通石碑,背面也不加雕琢磨平,而且断面呈弧形,这是它的鲜明独特之处,在海南其他地方很少能见到这种形制。

    身份高贵

    碑额上阴刻着螭龙

    细看石碑,其碑额上面阴刻二龙,均龙首朝下,龙尾朝上。两龙皆三爪,龙身下刻云气缭绕的图案,据说是寓意巨龙腾飞,在云气中飞翔。“龙爪的多少是判定雕刻年代的一个标志,因为清代的龙大都已经成五爪了。”陈涛说,仔细观察海瑞墓碑上的二龙,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两只角,这种龙称为“螭龙”。这是与皇帝所使用的龙的显著区别,这样的龙只有明代一品官的墓碑上才能使用。按明代朝廷的规定,像海瑞这样的二品官墓碑上只能刻麒麟形象的花纹。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皇上特别恩准的,还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另外,碑额二龙中间刻“皇明敕葬”两两并列的四个大字,字表面涂朱漆,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极为醒目。

    值得一提的是,碑右上角阴刻“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文行人司行人许子伟选”。许子伟能承担海瑞墓的“钦差督造坟茔兼斋谕祭文”这一重任,确实与海瑞有着非一般的关系。陈涛告诉记者,许子伟15岁时恰逢海瑞罢官回琼,成为其学生,深受海瑞的教诲。许子伟与海瑞不仅是同乡,两家相距不足一公里远。许子伟于万历十年(1582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翌年海瑞在南京逝世,身边无子女,许子伟奉旨送海瑞灵柩回琼安葬。为报答海瑞的教育之恩,许子伟奏请皇上,为海瑞守孝三年。他在京任职期间,推崇海瑞之气质,敢于疏劾权贵,抗颜谏诤,得罪皇帝,被贬谪到铜仁府(今贵州境内)。后弃官归琼养母,不复出任。万历四十年(1612年)病逝。

    此外,碑的左右两侧刻有用于装饰的边框,框内阴刻着六组连续纹图案,每组下刻云气,上刻一展翅欲飞的凤,其上再刻云气,再有一凤已腾空飞翔。整个图案寓意基主人的灵魂已腾空飞翔,飞向那冥冥世界,飞向那遥远无边的西方乐土。

    祭拜礼仪

    祭具慢慢脱离原始意义

    海瑞墓碑前的五供用具、古色古香的石蜡台,以及宽阔光亮的石供案似乎都在闪回着爱戴海瑞的百姓们当年祭拜的场景。

    走上前去,海瑞墓碑的正前面摆放着五件祭具,称“五供”,都是祭祀墓主人的用具,一般都是青铜铸造的。如今大家所看到的“五供”,仅像古代的形制,基本上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而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

    细细观察,五供居中的鼎形香炉,它的基本形制是一个圆圆的鼓腹,口沿上安着左右对称的两耳,下边有三只足。鼎是五供中最主要的用具,鼎的左右两边为烛台,最边缘的是两只石瓶,合称“五供”。海瑞墓前原有的石五供已在历史的变革中不知所终,现存的是1984年后凿制的,而且除了中间的石鼎形香炉外,两边的已换成了瓶形烛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代的祭具慢慢地脱离了原始的含义。

    陈涛告诉记者,海瑞墓前的鼎形香炉口沿附两耳,大腹圆鼓,三足兽形,足趾下五爪。鼎腹正面还阳刻两只凤纹,高0.75米,宽0.64米。鼎下有方座,座直径0.58米,高0.35米,每面都刻有如意纹。鼎旁边的四个石瓶形烛台,上部平顶,以放蜡烛,下部长颈鼓腹,下为圆平面形台,最下层为方形座,每面阴刻如意纹。瓶形烛台通高0.84米,口直径0.27米,座高0.2米,边长0.31米。现在的这几件祭器中鼎主要放置香火,瓶用于放置蜡烛。祭祀时,首先要在鼎内点燃香火,然后点上蜡烛。

    五供的前面摆放着一件形制巨大、平整光滑的桌形用具,称“供案”。供案高0.57米,南北长2.46米,东西宽1.26米,颇似一张桌子。石供案的四足正面都刻有如意纹。案较一般桌子大而低,是用来放置祭品的。祭奠时,要根据祭奠人的身份、墓主人的忌日情况,分别摆放牛、马、羊祭品。摆放祭品的方法、位置都很有讲究。据有的史书记载说,古代的五供是置于供案之上的,此说也颇有道理,但那些祭品如牛、羊之类,又摆放在哪里呢?

    海瑞安葬后,对他的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由于海瑞究竟是回族人还是汉族人,史学界还有很大的争议,而回族的葬俗与祭祀的礼节和汉族的大不相同。所以,古代的人是按哪种礼葬祭拜海瑞的,也还是不解之谜。但海瑞毕竟是大明王朝的二品高官,一切都要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定制,如官员死后,在祭案上都要放置整猪或“大肉”,猪在古代汉族地区的信仰中是财富的象征,意味着逝者将在阴间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从海瑞墓前的石碑上,大致可以看出海瑞初逝时参加条奠的人数和祭奠的频繁程度。

    祭殿踪影

    清朝时或已被损毁

    按照常理,在海瑞墓园区中还应该有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称之为拜亭或祭殿。但记者来回寻找数遍,在每个方位都丝毫不见其位置踪影,甚至连一点拆毁或损毁的痕迹都没有。问及陈涛,他告诉记者,早年间,海南的诸多学者曾提到过它,但没有说它在哪个位置,也没有提及在哪个文献中有它的记载。

    为了弄清事情缘由,陈涛费了很大的劲才从清末王国栋的诗中查到了一点线索,王国栋在《谒海忠介公墓诗》中有“今观神道表,如睹遗像形。重修赖贤守,仪制犹未精。碑刻乏双螭,飨堂无三楹…… 拟将鸠工匠,营度按图经”的诗句。飨堂指的就是祭拜海瑞的建筑,楹是建筑前面的柱子,一楹代表一间屋,三楹就是三间房屋。这首诗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海瑞墓前原来确实有祭祀的建筑物。

    后来,陈涛通过向在海瑞墓工作多年,从小就生活在滨涯村的陈海光了解、查找,终于在墓园的神道北侧,找到了几处残留的柱基,在王国栋拜谒的时候,已经倒塌,或已不足三间了,以至于他打算聘请工匠按原来的“图经”重新建筑。这座“飨堂”应该就是墓前的拜亭或祭殿。

    据悉,对墓主人的祭祀活动主要在祭殿中举行,殿内陈列着墓主人的画像和牌位。由此可以推断,残留的柱基确实为海瑞墓前原先有的祭殿,面阔三间,地点应该在神道北侧墓前的天庭之处,在清朝末年估计就已毁掉了。

    “通过了解古代祭拜文化,知晓古代祭拜礼仪,对延续文脉、增强凝聚力、激励后人及活跃文化生活等也有着一定的意义。”陈涛说。

    图片说明

    ①航拍海瑞墓园天庭。

    ②瓶形烛台。

    ③碑额上阴刻的螭龙还清晰可见。

    ④海瑞墓园天庭中的“五供”和“石碑”。

    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