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7-39℃ 天气现象:多云间晴,局地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西南风3-4级

特辑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08-05-28 00:00   来源:《海口年鉴2006》  

【概述】 2005年,海口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年初召开的海口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理念,拓展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着力点,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围绕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整治,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以构建和谐海口为根本,加强社会事业各方面工作,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按照勤政务实执政为民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1.35亿元(未含农垦),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0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3.1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5.1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7.9:28.2:63.8转变为7.7:27.6:64.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7418元,增长9.5%。2005年,海口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实行跟踪服务和直通车制度,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扶持发展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机电、制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坚持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加快工业化的关键举措来抓,充分发挥海口保税区的主导作用,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启动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形成园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2.21亿元,增长13.3%;完成工业增加值62.12亿元,增长14.2%。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1.2%下降到20.6%;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5.0%下降到24.9%;工业环节上缴税金22.1亿元,增长11.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3.82%,实现利税总额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按照“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总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围绕打造“娱乐之都”,加快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二期、热带海洋世界二期等旅游项目建设,吸引一批国际五星级大酒店落户海口,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开展旅游优质服务年活动,创新旅游促销方式,旅游效益明显提高。全年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51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2亿元,分别增长11.2 %和10.4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致力于构筑物流服务体系,一批大型商场投入运营,一批国际知名零售企业签约落户海口,大大提升了海口的商业品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45亿元,增长14.5%;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增加值56.15亿元,增长11.7%。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要任务,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抓住建设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的有利契机,全面开展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实施千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和大田洋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农业完成总产值38.5亿元,增长8.2%;完成农业增加值23.09亿元,增长7.2%。进一步推进交通和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改善交通条件,推动优化交通环境,提高邮电装备现代化水平,交通邮电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货物运输量4909万吨,增长20.6%;旅客运输量14914万人次,增长1.9%;港口货物吞吐量2524万吨,增长3.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44亿元,增长17.1%;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52.67亿元,增长15.6%。注重调控房地产总量,建成一批精品小区,美丽沙公开拍卖18.08亿元,全年房屋销售面积139.9万平方米,增长29.9%;销售总额36.1亿元,增49.9%;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10.09亿元,增长10.3%。加强金融改革和监管,适应市场需求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9.19亿元,比年初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729.14亿元,比年初增长10.4%;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9.24亿元,增长5.8%。以落实省委“双大互动”战略为动力,不断完善整体环境,推动改革开放,加强招商吸引投资,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对外经济较快发展。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2.35亿美元,下降18.0%;其中,进口8.22亿美元,下降29.3%;出4. 12亿美元,增长20.3%;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79亿美元,增长18.3%。抓好重点项目投资和建设,培植经济增长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拉开城市骨架,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固定资产投入保持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37.17亿元,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51亿元,下降12.0%;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5.6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19.04亿元,增长16.0%。加快经济发展,开源节流,强化理财,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60.83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91亿元,增长20.5%。财政支出32.41亿元,增长13.2%。发展经济,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扩大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29元,增长7.2%。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环境整治?熏用有效的管理来提升城市形象;继续推进城乡主要道路建设改造,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正式启用行政服务中心,出台《海口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双拥等事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海口国家863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顺利推进,一些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优质学校建设进展加快,布局趋向合理。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镇卫生院改扩建顺利推进,建立乡村和社区医生培训中心;全面推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出台海口市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应急方案。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多个大型体育赛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开展一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政治文化利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继续优化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5年,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小,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少数企业、行业;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制造业、农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还比较小;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规模小,招商引资理念思路亟待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需大力转变,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尚难以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生活需求;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违法建筑整治】 为优化城市环境,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海口从2005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违法建筑整治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4月份,海口市成立了整治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提出整治违法建筑工作方案,明确整治工作目标和全年拆除70多万平方米违法建筑的工作任务,以整治主要街道、主要交通要道和景区景点区域违法建筑为重点,全面清查和整治未经规划许可、违反城市规划的各种建筑物,带动对全市违法建筑的整治,健全整治违法建筑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规划切实有效实施。做到依法整治,整治和疏导相结合。在开展较大声势舆论宣传和加强人性化思想工作的基础上,6月17日,组织实施对违法建筑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拆除,同时组织拆除龙昆南路、海甸五西路、琼州大桥三地段1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27日,组织实施对分布在4个区10处共3万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的拆除。由于拆除前期准备细致深入,第二批违法建筑的拆除以自拆为主,甚至有些业主从原先的暴力抗法也转到主动拆除。7月13日,组织实施第三批违法建筑拆除,涉及13处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7月14日,中共海口市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城市管理的决定》,对整治违法建筑的要求任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8月9日,组织实施第四批违法建筑拆除,涉及42处建筑,总面积3.48万平方米。9月6日,组织实施第五批违法建筑拆除,重点拆除城西路、凤翔路、海甸岛、海秀大道、海盛路临街两侧违法建筑,拆除92个点,面积5.70万平方米。10月19日 ,组织实施第六批违法建筑拆除,重点拆除海甸岛、府城中山南路、南渡江西岸等地段违法建筑,涉及面积6.50万平方米。11月23日,组织实施第七批违法建筑拆除,共57宗,主要集中在琼苑路、秀英大道、南海大道、凤翔路、高登街及海甸岛,涉及面积2.7万平方米。全年实施七次有规模的集中拆除违法建筑,涉及面积37.7万平方米。

【四条道路通车】 9月30日,海口市龙昆南路、凤翔西路、城西路主车道和国兴大道西段四条道路竣工通车。这四条道路都在海口市主城区城南,四条道路通车形成道路相连网络,明显改善海口市整个城区路网交通格局。道路的建设格调,为海口增添了亮丽的景观,路网的畅通也为道路周边地带乃至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龙昆南路,北起南沙路交叉口,南接凤翔西路,全长3.75公里。2003年5月18日动工改造,总投资3.2亿元,路面工程红线宽度100米。改造后,龙昆南路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主车道为双向六车道,辅道为双向四车道,绿化率达42%。国兴大道西段,东起海府路,西至龙昆南路,为在原大英山机场飞机跑道基础上新建的一条道路,全长3.16公里。2002年7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7亿元,由于道路两边和交叉路口改造没有完成一直没有开通。建成后,路面宽度为100米,双向六车道,中央8米绿化带,两侧快车道各12米。城西路,东起龙昆南路,西接亚太啤酒厂路,全长1.6公里。2005年3月16日动工改造,总投资7500万元,路横断面规划红线宽40米。改造后,为城市次干道,设计时速40公里,双向四车道,机动车道宽16米,两条隔离带各宽2米,非双向四车道各宽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凤翔西路,西起龙昆南路,东至滨江西路交叉口,全长4.3公里。2004年9月16日动工改造,总投资1.4亿元。改造后,路面宽60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

【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建设】 9月30日破土动工,10月21日举行开工建设仪式。海口绕城高速公路总投资16亿多元,建设工期为3年,为海口市总体规划建设路段,分为主线与疏港路两部分。主线起于澄迈白莲的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处,经石山、龙桥、美兰机场,止于演丰,与已建的海口至文昌高速公路相连,全长46.63公里;疏港路起于新海港区粤海铁路码头,止于石山儒毫,全长12.54公里。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分两期施工,一期工程将修建主线中的白莲至美兰机场段,以及疏港公路段,两段分别为33.93公里、14公里。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1亿元,建设工期为两年。

【抗击18号强台风】 2005年18号强台风“达维”于9月26日凌晨4时在海南万宁登陆,最大风速达到每秒55米,为海南32年来未遇的强台风。18号强台风造成海南损失116亿元,死亡21人,全省电网系统一度瘫痪。其中,海口全市受灾人口105.7万人,倒塌房屋1624间,经济损失12.96亿元,没有人员受灾死亡。24日,全省防风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在海口市举行,全市在家的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在市委电视电话会议室参加全省防风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并进行全市防风紧急动员,部署防风工作。25日,全市认真做好渔船回港渔民上岸与身处地势低、危房和风口上的群众转移工作,台风来临前,1709艘渔船回港、31360名群众已紧急转移。25日晚,市领导在三防办轮流值班并察看和排查险情,市政府成立防汛指挥中心和应急救助小组。26日台风登陆,海口市大面积停水停电,市领导紧急部署抢险救灾,并冒着疾风骤雨分头检查隐患,指挥排除险情。在外出差的王为璐书记也多次电询台风动向和台风受灾情况,并要求高度关注台风动向,迅速清理倒塌建筑物和倒伏树木恢复城市功能,密切注意防止疫情发生,迅速组织恢复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台风过后,市党政领导分头深入基层和受灾现场,检查、了解灾情,指导救灾工作。26日晚,海口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部署抗洪救灾和市政设施枪修工作。全市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清理受台风损坏的市政设施和倒树断木,恢复城市功能。海口市及时启动防灾抗灾预案,推动抗灾恢复生产工作。27日,各水厂相继恢复生产,部分区域恢复供电;市区35条水淹街道、所有生活饮用水已全部进行消毒。28日,市政府召开第47次常务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台风后恢复生产工作,并强调当务之急是把水、电等与城乡居民紧密相关的市政设施和功能恢复到位,并按照属地管理、归口指导原则将工作重点转向恢复生产。到28日,全市共投入3797.99万元救灾,其中市财政投入救灾资金365万元。市各级领导放弃国庆休假,下到一线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各区派出工作组,落实责任,指导帮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28日渔船开始陆续出海作业,渔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农业部门组织4个工作组深入4个区配合当地政府指导群众清排积水,备耕抢种,积极开展农业“三补”自救活动,即粮食损失杂粮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晚造损失冬种补,展开农业恢复生产工作,全市计划安排冬春种植面积13.2万亩,同比增长10%。市政府从物价调节基金中调剂10万元,补贴菜农购买种子。全市积极行动起来,慷慨解囊,给灾区捐款。

【海口城市总体规划】 为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和海口发展的新形势,统筹和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海口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提出城市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城市的生态及地方特色、展现城市发展的活力和美景的总体思路,并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切实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以专家为主体笃定规划修编的总体基调的同时,海口市广开言路广泛倾听社会各界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认真吸纳人民群众的有益意见充实规划的内容。7月份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9月5日规划编制成果在省规划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全票通过。

【“十一五”规划】 海口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四届七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工作。按照市委的《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的要求,海口市“十一五”规划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海口特色。主要内容包括:1.实现“六大目标”。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构建和谐海口取得新的进步。2.打造“五大特色”。即打造产业特色,环境特色,体制特色,城市特色,文化特色。3.建设“四地一中心”。即建设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建设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建设国家海岛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4.实施“八大工程”。即“便捷海口”工程,“品质海口”工程,“产业海口”工程,“娱乐海口”工程,“人文海口”工程,“生态海口”工程, “平安海口”工程,“田园海口”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实现“三个翻番”:以2000年为基数,到201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翻一番。实现“两个突破”:到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两个65%”:到“十一五”末,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全市65%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为民办实事】 2005年,海口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行政理念,把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利民、便民上,在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经过充分的酝酿研究,海口市拟订了2005年17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为民办实事的事项。17项为民办实事事项与广大市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关注度很高,属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民心工程。其中环保1项、“三农”6项、教科文卫就业等社会事业5项、帮扶弱势群体1项、市政基础设施2项、制度建设1项、投资环境1项。到2006年春节前,2005年海口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17项事项全部完成。

【建立市长接待日制度】 以实施“投资环境建设年”为契机,立足于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群众解决难题,真正把执政为民这个政府根本宗旨落到具体行政的实处,确定设立市长接待日,每月中的一天开门接待群众,为老百姓和政府间架起了又一个沟通平台,并作为海口市政府建设的一项制度。5月18日,我市举行首个市长接待日,市长在市政府2号楼一层会场主持接待来访的企业和群众,当日解决多项包括拆迁补偿等多年久拖未决的难题。通过市长接待日,群众的一批难题尤其是多年久拖未决的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受到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启用海口市政务服务中心】 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海口市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经9月1日的试运行, 9月8日,海口市在市人大会堂东楼正式启用海口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投资者和市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18家职能部门作为首批进驻单位已选派相关人员进场办公,共涉及政务服务项目190项。并不断加快海口市政务服务提速,对包括注销房屋登记在内的18项备受群众关注的行政服务项目,由原来十几天至几十天不等的办结时限缩短为即办即取,42个服务事项办结时限平均缩短32%。海口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启用,为办事者办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改变海口市机关作风搭建起一个理想的平台。

【飞地工业】 2005年,海口市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抓大项目建设带动工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将狮子岭开发区作为采取“4+1”飞地工业模式进行开发的试点,将园区划分为五大块,四个区和市政府各一块。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配套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市政府属地由海口保税区负责管理,各区的“飞地工业”园区由区政府负责招商和管理。这是该种发展模式在海口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首次尝试。这一模式不仅对海口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海南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8月26日,海口市委、市政府将之定为海口市工业活动日,海口市在海口药谷园区标准工业厂房里召开全市加快工业发展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啸风和省领导吴昌元、王法仁、刘琦、伉铁保等出席,省长卫留成讲话,会议由王为璐主持。卫留成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海口市委市政府在贯彻实施省委“在创新中加快海南发展”的思想、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卫留成指出,海口市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切实按照省里提出的建设新兴工业省的目标要求,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在加快保税区和“药谷”建设、开创工业发展新局面的基础上,借鉴外省发展“飞地工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狮子岭“飞地工业”,集中利用有效资源,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希望海口市做好这件事,探索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并认真总结成功的作法和经验,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工业加快发展,为全省树立榜样。

【美丽沙项目】 美丽沙位于海口市海甸岛西部,西、北、南三面临海,是一个呈月牙状的滨海区域,美丽沙一带由于有一些带形沙坝,为水流作用长期自然堆积形成,“美丽沙”由此得名。沙滩腾细浪,海水映蓝天,美丽沙绵延5公里的滨海岸线能够充分容纳人类对海、对浪漫的遐想与追求。美丽沙是海口城市中心区最后一块珍藏的土地。7月29日,“美丽沙·中国右岸”项目策划包装完成。7月30日,市政府以酒会形式,将美丽沙向海内外开发商隆重推介,海内外近100家最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邀请,葡萄牙LU-SOTUR公司、香港协和集团、马来西亚长青集团、新世界中国地产等20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参加了推介会。会后先后就有6家公司表达了开发美丽沙意向。美丽沙拟挂牌出让地块面积为2204895.19平方米(合3307.33亩),土地用途为城镇混合住宅和商服用地。土地使用年期最高为70年,其中,城镇混合住宅用地出让年期为70年,商服用地出让年期为40年。10月21日,美丽沙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现场竞价会在市国土局一楼大厅举行。经过激烈竞争,最终由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以单价820元每平方米、总价18亿多元竞得。这是海南省有史以来单宗土地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出让实现价值最高的土地,结束了海口市地价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竞得美丽沙土地后,还将投入约80亿元进行防浪堤、吹填及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建设,项目总体投资接近100亿元。10月25日,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与海口签订了投资额达90亿元的美丽沙开发建设合同。按照合同,该项目将建成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商务居住为一体、国际一流的滨海生态新城区,计划两年内完成土地吹填及防浪堤建设,六年内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十年内完成游艇码头、度假酒店和高档住宅等项目的建设。11月15日,美丽沙项目用地签字仪式在喜来登酒店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卫留成,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家纯及省各有关厅局及海口市有关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受让方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与市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合同约定,在受让土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准之日起2年内完成吹填和防浪堤建设,6年内完成受让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10年内完成受让土地的整体开发。受让方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及沿海防浪堤,经竣工验收后的市政道路、防浪堤以及其他经政府核准需要移交的非经营性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的产权无偿移交海口市政府。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早在10年前,海口就拉开了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两提高、两塑造”(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塑造海口人的文明新形象和海口城市的文明新形象)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工作目标,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10年间,海口市主要领导换了三届,但并没有因为领导班子的调整而削弱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力度。特别是2005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专门召开了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暨重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明确要求全市上下群策群力,狠抓落实,力争跨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市委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建立了全方位的目标管理机制,根据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将100多个创建指标逐一分解到相关单位。各区、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人民团体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创建文明城市已不再是一个构想,它已变成海口人的自觉行动和不懈追求。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坚持以物质文明作为保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持续推进城市化战略、优势产业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绿色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坚持以精神文明作为支撑。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创新教育模式为重点,着力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标,着力提高市民文化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口市民整体文明素质实现了新的飞跃。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坚持以政治文明作为保障。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按勤政为民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再造政府管理流程,成立政务服务中心,提高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工作与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市,努力文明的发展环境。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坚持将农村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全社会动员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在注重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尚。到2005年底,已建成文明生态村64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9.2%,获“省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示范市县(区)”称号。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注重注入社会和谐的内涵。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把握好创建文明城市必须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7107个;全市已动工兴建饮水项目1041宗,完成投资4868.6万元,受益人口29.63万人;着力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环境问题,新安装了300条道路路灯,改造了224条小街小巷;还改建、新建13条乡村道路,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7万人次进入低保范围,对8万多户(次)城镇困难居民和11.7万多户(次)农村困难居民进行生活救助,把3万多农村贫困居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400多户特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免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6万人次的杂费4798万元,免除全市城镇低保、特困居民子女4.3万人次的课本费214万元;从2005年7月起把全市24个乡镇都列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38万人进入合作医疗范围,参与率达75%以上。3000多人(次)因病得到补偿或减免医疗费用,已报销金额近200万元。海口市创建文明城市突出营造优美文明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美化,建成一批精品小区;抓好城市主干道建设,一批重点路桥建成通车,城市交通功能不断完善;继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建成一大批街心公园和绿地;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04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3.5%,森林覆盖率35%,绿化覆盖率达39.5%,人均公共绿地8.3平方米。先后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10月26日, 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海口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文明生态村建设】 2005年初,海口市制定《2005—2009年海口市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提出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联动共建、连片发展”的创建新思路,把创建规划与发展生产、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充实创建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不断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海口市不断创新创建工作方式,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做好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成片”开发建设,采取两种模式推进连片创建。一是区片联创。在自然村相对集中的区域内统筹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文体设施建设等,统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达到资源效益发挥的最大化。美兰区将全区四个镇694个自然村划分为10个片区,并在演丰镇曲口片区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进行探索和实践,将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了投资少、速度快、效果好、影响大的新途径。二是辐射连片。即对村与村之间较远的区域,以示范点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连片。四个区结合各区实际,对区域村庄进行规划建设,大力推动文明生态村片区建设,全市共推出16个文明生态村片区试点。其中琼山区昌文周围片区、秀英区石山火山口周围片区、龙华区美玉周围片区、美兰区演丰镇曲口片区等已初具规模。2005年底,全市共有640个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形成了“三条精品线路”(本立村—大湖村—林市村—北排村、儒关村—笔点村—美目村—美社村、大叠村—儒逢村—儒和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连片开发建设呈现勃勃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