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5-31℃ 天气现象:多云,午后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东到东南风3-4级

-- 文献法规选编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05-04-18 00:00   来源:《海口年鉴2004》  

关于海口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4年3月1日在海口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海口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张德铜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回顾

2003年我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翻番、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新形势,努力扩大开放;面对非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海口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分析研究市场竞争与产业转移的新特点,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努力增强区位优势与综合竞争力,加强城乡基本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广开就业门路与增加公益事业投入,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据初步统计,全年海口市生产总值完成23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25.9%和8.7%。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0.933.555.6。财政收入完成42.88亿元,同比增长31%。2003年确定的11项指标除2项指标出现负增长外其余主要指标均完成良好具体指标完成情况见附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投资、消费双重拉动,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2.4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2亿元,房地产投资完成27.7亿元。

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市政工程投资完成5.15亿元,同比增长41%。完成了世纪大桥、滨海立交桥等续建、新建与改造工程14项。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14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9.37亿元,同比增长12.9%;餐饮业11.91亿元,同比增长3.8%。汽车、住房、信息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带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全年全市新车入户超过万辆;房屋销售面积达96.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2%。

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全年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完成2.67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地方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4%以上;纺织、服装和木制品出口强劲,占全市出口总额约52%。

(二)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培育支柱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我市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0.57亿元,同比增长3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7.34亿元,同比增长36.8%。全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9%,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

汽车制造、医药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海汽全年生产汽车5.5万辆 同比增长140.5%。医药业完成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24.4%。在抗非典战役中,我市生产的许多药品享誉全国,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发展坚持走产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6.72亿元,增长6.5%。主要农产品中,肉类、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为54.8 :5.5:27.9:11.8。

旅游业2003年面临突如其来非典疫情的冲击尤为突出。为将非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积极采取了“五一”损失“十一”补,元旦、春节创新高″的应对措施。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94.04万人次,同比增长0.7%,旅游饭店开房率仍达到了60.2%,旅游总收入尽管增速同比下降了3.9%,但总收入绝对额仍然实现了32.42亿元。

(三)重点投入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全市以解决农村饮水难、城市困难群众″六难″问题(就业难、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生活难、养老难)为重点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全年累计投入2974万元,解决了938个村庄22.95万人饮水难问题;为城镇困难户居民10.2万人次发放低保金674万元;解决了2.75万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为近700名特困居民和低保群众提供了医疗援助,累计垫付医疗费79.6万元;拨出专款1000多万元,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解决了386户特困居民的住房困难。

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加快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了5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帮助3家企业创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教育事业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大投入,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以上,小学升初中率农村达90%、城镇达100%,均超过国家“两基”验收指标要求和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事业以发掘海南本土特色的文艺创作为重点,获奖规格与作品质量比往年大有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展开,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大型文艺演出活跃,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水平有新的提高,医药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特别是在全面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实现了海口″无疫区″的目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实现计划管理目标。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0元,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增长6%。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资结构仍不尽合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制造业投资比例偏低;二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多支柱产业支撑体系,大型企业群、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三是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重道远;四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尚存在机构协调运转、人员定编定岗、国企深化改革等遗留问题;五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亟待加大投入;六是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与投资者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对上述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统筹考虑,通过发展和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00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当前,发达国家经济正处在复苏之中,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省跨入了第二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超过第一产业的发展新时期,这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务必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树立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四届四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强城乡基本建设,加快工业发展,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增长质量,加快发展以文化、教育、卫生为重点的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按上述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200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海口市生产总值增长13%;

——财政收入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5%;

——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建议

根据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为了做好各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全面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认真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从只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城乡结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多层次的结构调整,城乡协调发展从只注重城市发展向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乡结构调整,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是通过城市规模扩张实现城市化。要采取城乡建设一体化,城市公交向郊区农村延伸,“减少农民”即鼓励和帮助农民走出大田进入大市场,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等措施大力推进。二是加快中心镇建设与发展推进城市化,选择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依托工业园区或大型旅游景区,具备吸纳农村劳动力条件的中心镇大力推进。此外,对实施城市化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可又具备二、三产业发展雏形的农村地区,可实施“村镇化”途径,为加速村民向居民转变创造条件,为加速推进城市化奠定基础。离开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农村不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市的全面进步,农业不增产增收就没有全市合理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必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首要任务。

投资结构调整。政府投资要向公益性、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项目倾斜;要尽最大努力鼓励社会投资增加生产性投资、制造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增加对城乡公益性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改善城乡居民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地区结构调整,我市主要解决行政区划调整的遗留问题,进一步发挥区划调整后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进一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优势产业战略,扩大第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和鼓励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是分析国内外市场,一是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细化市场,研发新产品,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三是将现有产品采取多种方式促销,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四是实施品牌战略,走创建特色产品名牌之路。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益为中心,鼓励兼并重组,优化股权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

(二)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提升经济发展平台。按照市委提出的″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论证、确保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大城乡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平台。

要多方融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全年用于城乡基本建设力争筹资30亿元,资金来源为经营城市、争取国债、利用银行贷款、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鼓励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尽快完成海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3366”工程建设。要加大力度实施乡村道路建设计划,全面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加大对农村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今年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学校D级危房改造任务,增加农村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城乡建设要坚持“城乡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建设”的发展方向,城乡基本建设要为产业发展服务,为旅游城市提供较完善的功能与设施服务。今年要完成市区到火山口、市区到野生动物园景点的直通道路建设,并力争开辟市区到各景点的专线班车以方便游客。加快海口外滩、沿海景观路、亮丽工程的建设,为海口海上观光游项目创造条件。要将城市防洪、城市环保项目和为市民提供公益休闲场所紧密结合,集多功能于一体,使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城乡基本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会加速产业与经济发展。同时,产业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了,税收才能增加,才能为城乡基本建设提供更多的经济基础,政府才能支付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城市才能更快地发展。

(三)引导、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按照优势产业战略的发展总要求,通过培育支柱产业,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我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今年是″工业年″,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适应世界范围产业转移的趋势,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医药业、食品饮料、化纤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

工业发展要实现“园区化”。按发展新型工业的要求,做好工业发展规划与工业合理布局,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发展新型工业的平台。2004年要重点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以实施“药谷”计划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的配套水平和管理质量。

旅游业要突出“特色化”。突出“热带、滨海、绿色、健康”的主题,围绕延长旅游业产业链,积极开发多档次的旅游产品,加快琼北旅游圈的形成;重点开发建设与配套完善火山口国家级地质公园、红树林风景区、野生动物园、西海岸带状公园、海口外滩、海口海上观光游等大型特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

商贸业要实现“网络化”。加速多种商业业态的形成,在完善海秀路商业一条街的同时,以保留南洋文化为特点改造博爱路、得胜沙、解放西路等老城区商业特色街区。不断完善社区的便民商业网点和各镇的农贸市场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各中心镇规划建设超市以方便群众购物,促进商贸业发展。

农业发展要实现“基地化”。按“基地化”要求进行农业区划,是解决小农户适应大市场的好办法,是“公司+农户”运营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重点扶持热带水果基地、反季节瓜菜基地、沿海养殖基地、畜牧家禽饲养基地、种子种苗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批发运销基地等建设,使农业从生产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从抓市场入手,抓农业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农业增收。

(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与意见,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将工作重心逐步转到制定规则和标准,强化公共管理、校正市场偏差,弥补市场缺陷上来,即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上来。

科学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能,避免“错位”、“越位”、“缺位”,把应由企业决策的事情全部交给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大刀阔斧地减少年检等事项,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

整顿机关作风,采取有力措施,在机关干部中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倡导不断更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强化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树立″善待企业、善待市民、善待游客″的文明新风。

加强机关廉政建设,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对项目审批、土地出让、资产处置、资金管理、税费收缴、物资采购等行政权力的运行,增加透明度,强化监督与管理,通过深化改革,切实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为投资者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效率,实现“亲商、招商、安商、富商”。

(五)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大中小学课程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优化职业教育,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完善高等教育,使我市尽快形成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培养基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提供多层次的、多专业结构的各类人才。

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卫生事业投入重点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农村卫生服务、城市基本医疗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健身场所和公益设施建设,发展体育产业。

继续抓紧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防空设施平战结合的建设和管理。坚持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和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抓好就业培训和指导,帮助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着手编制我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积极开展专题调研,为适应新形势,规划海口未来的发展做好前期准备。

各位代表,2003年是成绩斐然、鼓舞人心的一年,2004年是充满希望、催人奋进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海口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而努力奋斗!

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

指标单位2002年实际2003年预计2004年计划
绝对额增长%绝对额增长%
一、海口市生产总值亿元210.86238.1813.627213
第一产业亿元24.5323.16.128.57.5
第二产业亿元63.3779.7525.99518.5
工业亿元44.5354296622
第三产业亿元122.97132.338.7148.510.8
二、工业总产值亿元161.4220.5739.526520
农业总产值亿元34.3436.726.539.57.6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3.57104.912.1120.615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7.3986.1411.395.6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299.8101
五、口岸进出口总值亿美元11.279.8-1311.0612.9
出口总值亿美元2.242.6719.43.0112.9
六、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2.442.7713.43.1614
七、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万人次391.4394.040.743310
旅游总收入亿元33.7532.42-3.9358
八、财政收入亿元32.742.88314812
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483504.389767.5
农民人均纯收入30853271634846.5
十、人口自然增长率8.897.118
城镇登记失业率3.53.53.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