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26-35℃ 天气现象:多云,局地午后有雷阵雨 风向风速:偏南风3-4级

文献法规选编 -- 文献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09-04-13 00:00   来源:《海口年鉴2001》  

关于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

——2001年2月21日在海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海口市市长 王法仁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海口市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市政府制定了《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并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九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3.49亿元,增长速度从1995年的1%提高到2000年的10.2%,“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7.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7.3%。2000年财政收入完成17.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从1995年负增长11.9%提高到2000年增长19.9%。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7.27亿元,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发展后劲。交通运输稳步发展,邮电业务迅猛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大多达到计划要求,调整后的“九五”计划基本完成。

结构调整成绩显著。随着新—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到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74家。“九五”期间,新建、扩建了聚酯切片厂、养生堂药业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9家,从1998年起扭转了工业全行业亏损的被动局面,2000年全行业实现利润2.8亿元,“两税”贡献由1995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亿元,翻了—番多。旅游业发展加快,建设了西海岸带状公园和热带海洋世界等大型旅游项目,加大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开辟了“海口一日游”等旅游线路,“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形成雏形并开始产生品牌效应,“九五”期间接待游客年均增长16.7%,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商贸业发展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综合超市、连锁店和商业代理制等现代商业流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商贸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九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2%,商贸中心地位得到增强。

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九五”前三年,落实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各项政策,盘活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存量10.56亿元,消除不良债务16.86亿元。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粮食、商贸等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积极进展,构建了新的国有资产营运和监管体制,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按期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九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42%,比199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各类要素市场稳步发展,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积极推行和深化“三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公共事业改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各项配套改革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九五”期间,不断探索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加强了对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的利用力度,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2.61亿美元,兴建了金晓药业、亚太啤酒、文华酒店、海宇锡板厂、世纪大桥等一批大型外资项目。积极发挥资本市场融资作用,先后有罗牛山、燃气股份、海航等10多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筹集资金40多亿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了优美内衣等一批出口骨干企业,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逐步回升。五年来,外贸口岸进出口总值累计41.26亿美元。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多方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共有20个项目 列入国家投资计划,获国家资金10.86亿元,其中国债资金5.26亿元,开行贷款5.6亿元。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九五”期间,全市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亿元,重点推进了粤海铁路、城市电网改造等工程,完成了南渡江防洪堤、海甸溪防潮堤等防洪防汛工程,兴建了长堤路、海垦路、国兴大道以及米铺水厂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提高,先后建成金牛岭公园、万绿园、滨海公园、西海岸带状公园等大型公园和一批街心景点,新增改造绿地296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8%以上;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两大环保工程的建设;完成了东西湖及大同沟、龙昆沟截污工程;实施了海府路一海秀东路一龙昆北路一滨海西路亮化工程,西海岸、工业大道西延线等美化绿化工程;开展了西海岸和美舍河专项整治,以及交通噪音、白色污染、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治理,全市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一流水平。城市管理进—步加强,严格规划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综合创建,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荣誉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加大“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力度,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社会办学发展迅猛,教育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普九教育提前达标,素质教育逐步实施,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倡导和培育了“海口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市民素质,塑造了城市文明形象;军民共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有效地转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作风;强化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制定行政规章28件,清理和修订法规、规章55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1088件,办结率达100%;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和执法工作监督,积极稳妥地处理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处理力度,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政、人民武装、国家安全、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5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6.4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增加,电脑和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回顾“九五”时期,我市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经济过热时期形成的遗留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之所以能够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国民经济的转折性发展,主要体会是:(一)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三)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全局,实施“两地一中心”发展战略;(四)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五)必须通过“三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建设作风过硬、团结协作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军民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关心、帮助、支持海口开发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如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关系不尽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素质不够高,资金偏紧、需求不足等等。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依法行政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努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

“十五”计划是我市进入新世纪,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个五年计划。我们制定新的五年计划,面临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和我国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面对中央对经济特区“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把海南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经济特区”的新要求;全市处在—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将逐步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将实行战略性调整,各项改革将着力于巩固创新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将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城市建设将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和营造一流人居环境,人民生活将达到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正是依据对国内外发展大趋势和海口发展新阶段的分析,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专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市“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两地一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科教兴市”步伐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十五”期间,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初步实现现代化,把海口建设成为功能比较齐全、服务水平良好的省会城市。到201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海口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成为我国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26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年均增长12%;“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4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4亿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加快速度,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发展速度上,经过反复测算,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略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增长速度。主要依据是“九五”后两年经济增长已经达到9%和10.2%,经济运行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开始转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是较有把握的。经过“九五”的努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商贸业等支柱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上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粤海铁路开通等有利因素,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因此提出2010年奋斗目标为力争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半,也有较为充分的依据。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计划8%,主要基于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有较大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13.4%,随着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和税收征管体制的进一步科学规范,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十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继续实施《1999—2002年海口市经济结构调整纲要》,坚持“两地一中心”发展战略,拓展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调整转化第一产业,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抓住世界新技术革命等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科教兴市”步伐,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富民强市”的方针,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节分配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我市“九五”后期的发展实践及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看,《纲要(草案)》提出的计划目标和任务,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反映了海口特色,既立足当前,又考虑长远,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基本做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得力。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我市经济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坚持“两地一中心”战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壮大支柱产业,协调产业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到2005年初步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

建设“两地一中心”,是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海口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重要切入点,是对贯穿我市“九五”期间两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延续和创新。按照四年结构调整《纲要》的要求,“九五”后两年和“十五”前两年,我市经济工作要围绕“两地—中心”展开,“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继续把这一战略选择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这是我市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又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化:第一,重点更为突出。把海口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充分发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推动新一轮产业升级。这主要是考虑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潮流和方向,可以涵盖和带动三次产业,特别是新兴工业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根,开拓和占领市场,提高质量和效益。传统工业也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活力。因此,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推动工业乃至整个产业升级是切合实际的。第二,层次更为清晰。在充分估量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深入分析我市在全省、北部湾地区乃至全国所处地位的基础上,对目标层次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定位于全省之内,留有较大的余地,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向跨出省界的目标努力;旅游胜地定位于全国,因为除了海口自身的资源外,还可以整合琼北乃至全省的热带旅游资源,加强与北部湾及西南地区的资源互补,能够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商贸中心定位于全省、琼州海峡和北部湾三个区域层次,主要依据是我市在历史上已是通商口岸,拥有连接港澳台、东南亚与内陆地区的区位优势,目前又奠定了很好的商贸基础,有条件向岛外辐射。第三,内容更为丰富。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要高度重视改造提高传统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旅游胜地必须大力发展与旅游业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商贸中心—定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两地—中心”将是我市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十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环保和海洋等具有海口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同时发展—些必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计划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00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50项。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左右。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要依托海南热带海岛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一流的生态环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旅游资源优势,顺应当今旅游业发展趋势,树立“大旅游”观念,把海口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国热带滨海旅游胜地。要着力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地建设,逐步建成“琼北旅游圈”。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购物消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海口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到2005年,接待国内外旅客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左右。

三是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第一步是强化在全省的商贸中心地位和作用,第二步是逐步建成琼州海峡两岸的商贸中心,第三步是努力争取成为环北部湾的商贸中心。“十五”期间,要全面实现第一步目标,力争在实现第二步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并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奠定基础。要进一步调整商业布局,加快改造传统商贸业,扩大商贸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05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达到130亿元。

四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水平要在省内率先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五是发展和转化城郊农业。按照“调整转化第一产业”的要求,坚持“富裕农民,服务城市”的方针,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以服务全省热带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调整转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变,加速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提升农村经济产业化水平。到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以上。

四、增强中心城市功能,营造一流人居环境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十五”期间我市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建设大城市为导向,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的方针,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效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一流人居环境,为把海口建成“具有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纲要(草案)》把提高城市化水平,建设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主要考虑是城市规模与水平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我市“九五”时期的实践来看,只有扩大城市规模,才能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解决项目用地紧缺矛盾,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同时,扩大规模也能更充分地发挥我市基础设施、区位条件、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扩张能力。从全省的发展来看,要形成大城市与各市县的产业分工协作,通过大城市的充分发展而形成的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全省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利于增强全省经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从琼州海峡两岸和环北部湾地区来看,我市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条件建设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十五”期间海口实现大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既要积极主动地推动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的落实,更要在现有条件下全面增强大城市功能,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要采取和落实以下—系列措施:一是加强规划,按照发展大城市的要求完成总规修编和一系列配套规划的编制,重点搞好两大组团功能布局调整。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旧城区改造,继续完善城市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保护好园林绿化系统和水体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塑造一流的城市形象。三是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大力推进户籍制度、乡镇管理体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郊乡镇逐步成为城市化新区。四是加强城市管理,继续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手段,加强管理立法,提高综合执法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五是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培育城市品牌,扩大城市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化投资、市场化经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五、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市现代化建设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在体制上“增创新优势”。要继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十五”期间,深化改革要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步创造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服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营运、经营三层次的管理体制;调整国有经济结构,有计划分步骤地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将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面推行以公司制为主的企业改革。三是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投资、产权、技术和房地产等各种有形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的成长,发展和规范会计、审计、信息等市场中介机构,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四是稳步实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推进“三制”向上向下延伸,不断强化廉政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五是按照中央部署,与全省协调一致,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同时要继续深化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体制创新。

进—步扩大开放,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十五”期间,要发挥海南侨乡优势和中心城市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和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带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海口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要重点推动金融、保险、商贸和旅游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热带滨海旅游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产业对外开放的突破;要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拓展投资渠道,扩大引资规模;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六、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十五”期间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出现的新课题,大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治经济,必须努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强化依法行政,确保公正司法。“十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进一步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强化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对邪教组织及其非法活动进行坚决斗争,为全市人民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治安环境。

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海口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五”期间,要继续坚持“科教兴市”的方针,认真实施海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风险投入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05年,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力争培育30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20家市级和培育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增强竞争力为宗旨,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学,推进素质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我市教育质量和水平。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和创造型高素质人才。

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十五”期间必须全面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不断壮大文化、体育产业,大力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较快发展,满足现代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眼务需求。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十五”期间要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要积极调整就业结构,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规模,增加人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全社会保障体系。要调整消费结构,不断丰富居民消费内容,继续增加居民住房面积,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完善市政配套设施。要全面加强社区建设,调整社区布局,发展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环境。要抓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强对妇女、儿童、残疾人的权益保护和老龄人工作。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要鼓励资本、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也要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

七、组织实施“十五”计划,抓好2001年各项工作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三届六次全会、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三产业增长9.3%,第二产业增长12.3%,第一产业增长6.1%。财政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4%,接待旅游人数增长10.8%,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3%和4%。

为了完成今年的政府工作目标,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两地一中心”建设。要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政策和环境优势,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扶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着力促进我市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迅速扩张阶段。今年要引进液晶显示器、多层电路板、狂犬疫苗等10个高新技术项目,推动50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创办5家研发中心,培育5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展2—3个产值超亿元的科技型龙头企业。继续扩大工业发展规模,拉长工业短腿,今年要完成投资5亿元新建和续建熔体直纺、火山岩矿泉水、先锋制药等21个工业项目。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各种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食品饮料、化纤纺织和橡胶制品等支柱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今年要投入4亿元技改资金,完成海汽小MPV、椰岛罐装线、碧凯制药GMP改造、金盘特变等10个技改项目,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换代,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企业和名牌产品。要在符合城市规划以及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和发展有市场需求、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规模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把保税区和国科园发展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基地和孵化基地,加快建立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实施国科园二期扩建规划,扩大高科技园区的规模,构建我市以工业大道为轴线,包括保税区、金盘工业区、国科园以及港澳、永桂工业区的高新技术工业走廊。要以优化配置旅游资源为重点,加快旅游胜地建设。完成“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规划和核心景区景点设计,引导旅游项目的投资。要继续配套完善西海岸带状公园和热带海洋世界,加快美视娱乐中心的建设,开工兴建千亩热带森林博览园,深入挖掘历史、人文景观,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吸引游客的景区、景点和项目。加强与省内周边市县和环北部湾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琼北地区的资源,整合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扩大海口旅游功能和辐射范围,逐步形成以海口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要对海口旅游形象进行总体策划和品牌包装,巩固和提高海口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继续促进观光游览、娱乐购物、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等旅游的发展,精心组织策划全国性的节庆和横渡琼州海峡等大型赛事,使之成为海口独有的、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整顿,不断提高旅游业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要以增强对外辐射功能为重点,加快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积极调整商业布局,以长流新区物流集散功能开发为重点,着力发展批发贸易,策划一批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和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会展中心、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综合型工业品批发市场、海秀东购物广场、海航高级超市、—百物流中心,初步形成我市西部批发、仓储、转运、商品展销中心。要加强对传统商贸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综合超市、配送中心、连锁和代理制等现代的流通组织形式转变。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商业网点,认真抓好各种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各类特色购物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大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在完善政府网上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政府部门电子报文与信息共享,大力推进金融管理、商业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逐步实现电子支付、旅游预定、网上购物。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档案信息系统、城市管理系统数据库,加快建立城市交通、旅游、招商引资、经济预警预测等局域网、专用网和广域网,不断健全政府公共信息网,实现跨行业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网络增值。

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要进—步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切实抓好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食品,提高“菜篮子”水平,加快产业化进程。要以发展长流镇文森坡生态农业观光园为契机,加快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基地。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扶持发展贮运、加工等乡镇企业,切实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二)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更快增长。要继续贯彻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项目推进战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力争今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要继续保持我市财政投资力度,今年安排财政预算和土地综合补偿资金4.1亿元用于基本建设。要重点策划、论证、申报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技术改造、环保水利和旧城区改造项目,争取新的国债资金和开行贷款。要加大服务力度,支持海南电子商务、智能网、交换机扩容等国家信息项目建设和粤海铁路通道、电网改造、海口长途客运南站等省重点项目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方位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办实业或社会公共事业。要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其投入的回报率和降低投资风险,为社会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集中力量把海秀东路综合商业街、国贸大道电脑街、新华路家电街建设成为“全国购物放心一条街”。开展对商品和服务的明码标价、医药收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费、各类教育收费等市场物价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商品、住宅、教育和医疗消费。要把电脑特别是轿车进家庭作为新的消费热点精心培育,在信贷、入户、年检、管理、服务等方面推出系统的便民措施,排除消费的政策性障碍,切实降低消费者各种费用支出,扩大汽车消费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促进旅游消费、购物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信息消费,策划组织好一系列节日消费、假日消费和会展消费活动,推动消费需求的持续回升。

(三)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继续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认真做好4家未改制和4家退出兼并的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工作,搞好椰树集团股份制改革,运用兼并、破产、债转股等改革政策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资本结构,着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民营化改造等多种改革模式,全面完成商贸、粮食、物资、供销等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任务,创造条件促进国有流通企业的改制、重组和盘活。要继续完善国有资产“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监督和保值增值。要实施“造大船”战略,引导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橡胶化工、化纤纺织及商贸、旅游、园林花卉等行业内的企业进行资本重组,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一批支柱产业的龙头。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强对民营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协调金融支持,提供法律援助,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清理在信贷、投资、进出口、技术改造等领域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办实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各种收费的专项整治,坚决刹住向非公有制企业乱伸手的歪风,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的负担;要在企业登记、工商管理、税收征管、进出口管理等方面制定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营造与公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氛围,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能力。

全面推进其它各项配套改革。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抓好市、区和乡镇政府的机构改革,坚持精简机构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政令畅通、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城市管理新机制。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市、区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公共财政框架。要加快城市交通、环卫、园林、绿化等公共事业管理改革,深化教育、医疗、文化领域体制改革,促进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工业、商贸和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特别要发挥侨乡优势,抓住台湾资本向外转移的机遇,加强对台引资,加快发展热带农产品加工业。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联系,千方百计引进大公司、大财团的直接投资,努力使海口尽早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体系。要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投入交通运输、旅游服务、商业零售、外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中介服务等行业,保持并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开放优势。要重视与中央、省对口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引进国内大企业进驻海口,密切与友好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要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强化政府宏观引导,推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和行业招商,开展主题招商活动,力争招商引资的新突破。要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拓宽外贸出口渠道,发展出口加工贸易,扩大本地企业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资源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和服务体系,健全项目联合审批制和重点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坚决治理“三乱”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

(五)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总规进行修编,调整和完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交通、园林绿化、市政和防洪排涝设施专项规划,完成长堤路、滨海大道、国兴大道、海甸一路、美舍河沿岸等重点街区的城市景观设计,强化规划执法,严格规划管理,整顿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我市今年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7亿元,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要全面改造海府路、滨海东路、南航西路;加快建设世纪大桥,开工建设滨海立交桥,扩建新埠大桥;完成南渡江防洪堤配套工程,实施道客村排涝改造工程;完成美舍河、东西湖、大同龙昆两沟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着手整治秀英小街改造的半拉子工程,兴建1 6个农村乡镇垃圾转运站;建设美舍河带状公园和东西湖开放式公园,完成南大立交桥和海甸岛人民大桥绿化景区建设;积极抓好街边小绿地、小游园建设,搞好住宅小区、单位庭院绿化,创建一批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单位。要强化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搞好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继续抓好机动车尾气专项整治和白色污染防治,巩固我市“一控双达标”的成果。要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创建工作,促进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要树立经营城市新理念,积极开展经营试点工作。要促进房地产存量转化,开展转化房促销,做好依法收地和核发换地权益书工作,建立土地储备经营机制,特别要处置好位于临街、主要道路、重要地段上的停缓建工程。

要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着手把近郊无地农民逐步转为城市居民,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实行管理,引导就业。要切实抓好乡镇规划建设,促进它们成为城市新区。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开辟和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今年市财政安排8000万元发展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建科技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改造扩建青少年宫,强化教育行政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支持和规范社会办学,积极发展教育产业。要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发展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文化事业,建成滨海大道城市文化广场。要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兴建海口全民健身中心,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市民的身体素质。要抓好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整顿医疗药品市场,完善预防保健体系,提高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倡导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要重视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善人防基础设施,抓好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要继续做好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政、人民武装、民族宗教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积极做好行政立法工作,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不断强化行政监督,加强行政队伍建设.继续推进“三制”向上向下延伸,努力铲除为政不廉等腐败现象,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大力倡导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广开就业门路,有效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和农村贫困户的困难。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实行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和国有企业民主管理,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法规、决议和决定,认真倾听各民主党派意见,办理好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切实改进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严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坚决杜绝重大火灾隐患。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暴力犯罪和街头“两抢”犯罪,全面扫除“黄赌毒”。继续与“法轮功”邪教组织作坚决斗争,开展安全文明小区和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我们面临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于海口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招待情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1年2月20日在海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海口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张德铜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市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的经济工作方针和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年度计划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整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据初步统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3.49亿元(当年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2%(以下简称同比)。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完成34.37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完成95.94亿元,增长9.9%。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3年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一)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新兴工业不断壮大。初步统计,全年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92.6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20.91亿元,增长20%。工业经济运行特点:一是大企业仍是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椰树、养生堂、海药、海华等19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完成产值61.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8%。二是产销衔接较好,工业生产销售率为96.7%,实现销售产值82.99亿元,增长18.1%。1一11月147家主要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3亿元,增长48%;亏损企业亏损1.7亿元,下降17.9%。三是“九五”期间培育的医药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至2000年底,我市已有60家医药企业,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5%以上。四是传统工业如食品饮料、橡胶、纺织等行业在巩固原有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机制有新的突破。五是高科技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科技风险投资投入运营。

(二)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通道向基地转化取得新进展。我市以“海南岛欢乐节”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旅游促销,着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服务价格,开展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规划方案论证,加快西海岸重点景点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初步统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81万人次,增长16.8%;旅游总收入达26.02亿元,增长10.9%。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热带海洋世界千年塔投入运营,西海岸带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海口“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提高了拓展特色游、度假休闲游市场的能力。“假日经济”发展呈旺盛态势,基本形成全年无淡季的新格局。

(三)商贸业发展形式多样,对外经济出现新的转机。我市以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努力建立“大流通”格局,有力地拉动了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4.06亿元,增长9%;物价稳步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8%。呈现出连锁店、平价货仓、配送中心等多种商业业态并存的格局,建设了集旅游观光、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居民的医疗保健、通讯、教育、住房等方面消费支出增加,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同时,对外经济情况好转,口岸进出口总值达5.02亿美元,增长3.6%,其中出口1.7亿美元,增长37.7%,进口3.32亿美元,下降8.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47亿美元,下降9.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01亿美元,增长42%,外资企业效益提高,投资结构进—步改善。

(四)城郊型农业稳步增长,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初步统计,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4.97亿元,增长10.1%;农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7.8%。郊区蔬菜产量8.28万吨,下降2.7%;肉类总产量2.3l万吨,增长19.3%;蛋类总产量3680吨,下降2.1%;水产品总产量1.35万吨,增长2.3%。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6.28亿元,增长10.7%。2000年群策群力克服了百年—遇的洪涝灾害影响,农业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了农副产品供应充裕。

(五)重点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处置积压房地产取得明显成效。我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努力在资本市场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经初步统计,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4.04亿元。新申报国债项目4个,争取到国债资金1.1亿元,至2000年12月底,国债、开行贷款待拨资金共5.5亿元,可用于2001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计划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其中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南渡江防洪堤、美舍河整治等项目进展顺利。此外,我市在注重增量投入的同时,也注重存量的盘活。2000年,我市为加快处置积压房地产,完善出台子多项房地产政策法规,在房地产的确权、转化、土地回收、规范交易、处置停缓建工程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存量资产的逐步盘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六)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7.9亿元,增长19.9%,比全年计划目标高13.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l0.3亿元,增长9.8%,收支基本平衡。今年我市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主要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也得益于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力度。2000年我市金融形势基本稳定,海口地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564.4亿元,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389.5亿元,增长14%。

(七)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155科技创新工程”,高科技企业已发展到74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产业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考大专以上入围率达69.2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文化事业繁荣,在国家级发表、展出的作品26件,在省级发表、展出的作品116件。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全年组织大型群众文艺活动15次。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卫生防疫工作得到加强,医药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2.84‰,人口自然增长率9.74‰,均在全省计划控制范围内。

(八)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编制第十个五年计划。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我市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进行“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经过前期调研、组织撰写、征求意见等阶段,形成了现在提交人大审议的《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社会参与度,突出计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相关指标和任务的提出,充分体现预测性、指导性的原则。编制《纲要》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三届六次会议精神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编制海口市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指导,强调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纲要》指出“十五”时期,我市要继续贯彻实施“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并强调在新的时期不断巩固发展并丰富其内涵。根据新时期海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的新阶段和呈现的新特征,提出了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并具体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的重点和任务,突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工作重点。总之,《纲要》力求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突出我市的特色,既立足当前,又考虑长远,切实符合我市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2000年是我市计划执行情况较好的一年。列入计划的29项主要指标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出口总值等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都达到或超过了计划目标,经济总量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平稳快速增长的新阶段,财政收入超过了历史上最好水平,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建筑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长速度未达到计划要求。我们在看到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投资乏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增大,企业参与竞争能力亟待增强等困难。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

二、2001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1年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纵观新世纪我市面临的形势,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将保持稳步增长,增幅分别为4.2%和7.8%;近两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今年将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中长期国债,同时为了积极鼓励和有效启动民间投资,国家将出台“一放三改”启动民间投资的新政策,还将提高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全省去年经济增长达8.8%,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继续回升,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子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我市实施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的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调整时期,我市发展环境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加快,竞争更加激烈。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足够的估计,才能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根据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今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推进“两地一中心”建设,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扩大就业。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端。

据此,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1%,第二产业增长12.1%,第三产业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亿元,增长9.3%;财政收入19.57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l亿元,增长9.4%;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12.4%;接待旅游者人数360万人,增长10.8%,旅游总收入28亿元,增长7.6%;社会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1.5%和10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9.2%。

市财力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初步安排3.0072亿元,其中保税区财政投入区内基础设施建设3000万元,教育费附加4100万元。根据“保重点、保收尾、保投产”的原则,资金向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倾斜,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效益。初步安排城建资金1.4177亿元(含国债、国外贷款本息4177万元),农口部门690万元,宣传文体部门580万元,卫生部门590万元,政法部门1075.23万元,民政部门250万元,科技部门350万元,人大办1210万元,机关团体1900.77万元,工交商部门2149万元,教育部门4100万元。

城市建设投资执行滚动计划。初步安排6.9347亿元,其中预算内安排1.4177亿元,利用国债专项资金和开行贷款资金5.517亿元。市财力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市政道路改扩建和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项目建设,国债专项资金和开行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污水处理厂、城市排污管网、南渡江下游防洪工程、美舍河整治、海口城市防洪工程、滨海西路、垃圾处理场、长流组团油燃气码头工程等16个项目计划安排5.517亿元。

三、200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建议

(一)继续实施“两地一中心”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工业基地建设,要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适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扶持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发展,重点要巩固生物医药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保税区,建立海口科技产业园区。支持椰树、养生堂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和产品升级步伐。加强区域合作,适度发展农副产品纳劳动力就业。

旅游业要树立“大旅游”观念,着力构建“琼北旅游圈”,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整体效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西海岸为重点,加快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步伐。增强旅游业景点景区文化内涵,与周边市县景点整合互补,创建海口一日游、两日游品牌。不断开发旅游特色新产品,提高海洋系列保健品、工艺品、水产品特产、热带水果什锦包等产品档次,满足不同游客消费需求。加强旅游业促销力度,借助新的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椰城热带滨海特色的区位优势和气候宜人的优越条件,争取国内外几项大型体育赛事、艺术活动在我市举办,促进我市会展、商务、购物、健身旅游的发展。

商贸业要进一步发挥海口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功能,大力发展各类批发、零售、货仓等商贸市场。巩固发展特色商业街、专卖店、精品店,借粤海铁路建设契机,提前培育和建设各种批发市场,特别是抓紧建设农产品批发中心,发展仓储、保鲜、加工业,使之成为物流中心、贸易中心,成为全省货物集散地。

发展商贸业要注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种消费需求,努力做到大中小配套、高中低互补、岛内外并进,现代与传统协调。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商贸企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商业企业推行电子化管理,使用电子收款机、自动售货机进行电子数据交换,逐步推进网上购物等。

(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化对于岛屿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重要,要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市属信息中心要进行统一规划,优化整合,资源共享,明确分工。要联合电信等部门,做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做好各部门内部信息资源整理利用,不断完善政府公共网。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软件开发业;加强琼台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合作,重点推进社区数字化信息网络工程、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数字海口”、液晶显示器等项目建设。

认真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增强地区经济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12家市级和2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培育5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继续完善我市高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力度,努力扩大内需。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70亿元。要继续把握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扩大内需。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筹划项目,继续争取获得国家2001年中长期国债的支持,并做好资金的落实和管理。加强粤海铁路、世纪大桥、美舍河整治等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充实招商项目库,抓好招商项目的落实。创造条件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激活民间投资,争取跨国公司、大财团投资,创造条件吸引社会投资向基础设施项目,建立正常健康的投资机制。继续多渠道筹资,积极在证券主板和创业板资本市场融资,争取列入国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创造条件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生物制药产业投资基金。

要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领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健全房产交易、物业管理等有关法规,扩大住房消费,带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家电等消费;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鼓励购车、用电等消费;规范和降低信息服务费用,扩大信息消费;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文化、教育消费;加快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推进信贷消费;结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发展游乐园、体育世畀、精品旅游景点和景区,实现消费创新,增加旅游消费。

(四)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步伐,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提前研究和熟悉国际惯例规则,认真研究应对措施,增强竞争力。加快培养熟悉世贸规则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施外语特别是英语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鼓励支持出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增大经济发展的空间。对外开放不仅要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也要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办厂投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厂办企业,增加市场份额,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积极利用国际连锁店或大集团的营销网络进入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形成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积极引导外商向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投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侨乡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侨胞了解关心我市,支持和投资我市。此外,对外经济工作也要扩大对内招商,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在我市建立生物、环保、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中心,投资生产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建立中国南方软件基地等高科技企业。

(五)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就业机会。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向更宽的领域拓展。宣传个人独资企业法,引导非公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扶持种子种苗、花卉和食用菌原种等基地建设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兼并、购买或控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帮助非公有制经济协调银企关系,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研究“轻税负”政策,既要加强税收征管,又要注重涵养税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建立为企业服务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对政府服务质量的评价,减少企业非生产性运行成本,让企业有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六)强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城市发展要按照我市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和目标,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发挥“生态”、“园林”、“椰城”等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建设,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确保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功能。2001年重点实施路桥建设、排污资源化处理、防洪排涝、城市绿化与照明、滨海亮丽等五方面的重点工程。搞好环境综合整治,以海口湾、东西湖改造为重点,抓好旅游景点、繁华商业区、金贸区等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的集中整治,实施城市建设的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工程,塑造优美的城市形象。加大增加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力度,抓好歌剧院、会展中心等增强城市功能的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通过招标等方式,吸引国内企业、个人和外商参与投资。加强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努力营造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七)建立创新机制,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初步构筑“五个创新机制”,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项目与人才挂钩的人才支撑机制、开发区为载体的项目引进机制、产学研联合的协作机制、宽领域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保税区、开发区为重点,加强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创造性地落实有关科技人员的分配、奖励政策,形成合理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巩固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教育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推进非义务教育事业产业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两提高、两塑造”为目标,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高雅文化,扶持琼剧等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努力塑造椰城新形象。搞好计划生育,重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加强医药市场规范管理,逐步减轻市民医疗负担,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八)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实施“十五”计划。2001年,借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继续推行“三制”并向上向下两头延伸,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环境。我市“十五”计划《纲要》(草案)已经编制,这次大会将审议通过。会后,我们要切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纲要》精神,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要用“十五”计划指导每年的工作目标,使“十五”计划真正落到实处。按“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真做好社会保障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改革开放长远要求的工作,进—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2001年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是打好基础、实现新目标的开局之年。新世纪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形势喜人,形势催人奋进,工作任务艰巨。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扎实工作,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乘势前进,以优异的成绩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端。

关于海口市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1年2月20日在海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海口市财政局局长 徐唐先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以审议。

一、2000年海口市财政预算执行情

(一)2000年全市预算执行基本情况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积极贯彻实施“两地一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预算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

全市财政总收入为179,00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3.1%,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63,00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8%,比上年增长15.3%;上划中央、省收入为116,00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5%,比上年增长22.6%。按体制计算,全市可用财力为112,598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00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9,576万元(含税收返还37,859万元),上年结余18万元。全市完成财政支出111,26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市本级支出89,133万元,区级支出22,129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336万元。详细情况见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及附表一、附表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省财政厅尚未批复我市财政决算,批复后决算可能会有小的调整。

(二)2000年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为53,75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8%,比上年增长13.5%;上级补助收入为36,701万元(含税收返还30,719万元);上年结余18万元。市本级可用财力为90,469万元,比上年增长17.9%。2000年,完成财政支出89,13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6.2%。收支相抵,结余1,336万元。

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1、增值税2,352万元(按总收入4.69%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18.8%,比上年增长27.5%。

2、营业税9,602万元(按总收入18.75%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08.3%,比上年增长22.7%。

3、企业所得税2,165万元(按总收入18.75%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93.9%,比上年下降9,6%。

4、房产税10,868万元(按总收入75%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38%,比上年增长52.7%。

5、城市维护建设税8,642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12.2%,比上年增长23.8%。

6、教育费附加3,708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05.9%,比上年增长21.5%。

7、契税5,506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44.9%,比上年增长16.8%。

8、专项收入732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62.7%,比上年增长142.4%。

9、罚没及行政性收费11,091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97.8%,比上年下降12.7%。

10、计划亏损补贴-4,997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完成年度预算的166.6%,比上年增长29.3%。

详细情况见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及附表四。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1、建设性支出24,48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3.6%。其中:(1)基本建设支出17,76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0.4%。(2)水利基金1,5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与上年持平。(3)简易建筑费5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50%。(4)小农水2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与上年持平。(5)科技三项费用8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与上年持平。(6)排污费465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6.4%。(7)教育费附加支出3,70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1.5%。

2、农林水事业费69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35.9%。

3、文教事业费7,24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8.8%。

4、科学事业费31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下降1.9%。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2,45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30.1%。

6、其他部门事业费12,07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39,2%。

7、卫生事业费4,09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下降4.9%。

8、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3,97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9.5%。

9、城市维护费9,55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3.8%。

10、行政管理费6,565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9.7%。

11、公检法司支出8,71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8.9%。

12、武装警察部队支出4207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0%。

13、价格补贴支出2,18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4.7%。

14、其他支出3,08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52.4%。

1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69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479.4%。

详细情况见200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说明及附表六。

(三)2000年主要工作

2000年,我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保六争八”的目标,收支实现平衡,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市财税战线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积极拼搏的结果。总结起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依法治税力度

我市财税部门在组织收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制。将收入任务细化到每个具体的税种,并相应分解到财政、地税、国税等征收部门,明确征收责任。二是加强征收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定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收入征管协调工作,与税务部门共同商讨解决征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搞好税源调研。会同各区对税源现状、征管情况、增收潜力等方面进行专题调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税收征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四是对财政体制进行调整,房产税、车船税以1999年为基数,超收部分全留各区,充分发挥了各区政府的积极性。五是继续实行“多家开票、一家收款”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加了纳入预算的收入。

2、深化财政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是改变预算编制方法,采取“零基预算”方法编制年度预算;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试编部门预算,改变以往只按性质归口管理资金的做法,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部门,使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加细化、合理。二是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年初拟定会计委派改革方案,征求市直属各行政事业单位意见,6月经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实施,2001年2月初委派会计已经到岗。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三层次”构架。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此后我局组织制定了《海口市国资委议事规则》和《海口市国资办组建方案》。国资办于8月1日正式挂牌。8月底召开了全市国有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会议。四是完善市、区、乡镇财政体制。总结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6年来的经验,在查清财源状况和界定事权支出的基础上,拟定了区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完成了市对区财政体制调整的前期工作,使分税制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五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继续实行公务车统一投保,对办公用品实行政府招标采购。5月、7月两次采购共节约经费71.5万元,节约率达19.1%。六是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部署,从7月起委托银行将工资直接拨付到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账户。

3、加强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我们在加大财政监督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根据省财政厅要求,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椰树集团罐头总厂和罗牛山股份公司1998年度的会计报表进行了核查。二是会同监察、审计、物价、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工作方案,并会同市监察局对全市各执法单位1995年至2000年上半年的担保金、暂扣款和罚没财物管理情况进行联合专项检查,共收缴罚没款434万元,核销票据688,150份。三是根据群众举报,对海口市海联建设总公司负责人利用职权化公为私、私分国家税款的行为进行了认真查处。

4、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1999年度汇总会计报表工作。根据省财政厅的部署,3月份完成全市174家国有企业和432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报表”工作,全省评比获一等奖。二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公有住房清查。共有118个市级单位进行了自查,组织对其中75个单位进行交叉检查,基本摸清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有住房存量,为公有住房的合理调整、使用提出了建议。三是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分工负责海口家具二厂改制工作;对商贸、粮食、供销、物资系统62家企业进行资产调查;参与全市改制企业资产变现工作,积极为安置职工筹措资金;为逐步建立我市现代企业制度发挥职能作用。四是规范管理国有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认真审批资产评估立项,着重对中介机构、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评估方法的合法性、评估报告的有效期等予以确认。

2000年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财政监督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单位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经多次清查整改后仍有反弹;二是税收波动较大,各月收入不够均衡;三是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1年海口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0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财政预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有关财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加快向公共财政过渡的步伐;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为195,170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73,939万元,比上年增长17.4%;上划中央、省收入为121,231万元,比上年增长4.5%。

按现行体制计算,全市可用财力为120,431万元(一般预算收入73,939万元、税收返还39,27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884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市本级财力为96,928万元,比上年增长7.1%;区级财力为23,503万元,比上年增长6.2%。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120,413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市本级支出96,910万元,比上年增长8.7%;区级支出23,503万元,比上年增长6.2%。上述财政预算由市本级预算和区级预算汇编而成,目前各区的预算尚未经各区人大批准,暂由市财政代编,因此,上述预算草案在执行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

(二)200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今年我市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64,172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1,420万元(含税收返还)和上年结余1,336万元,可用财力达到96,928万元。财政支出安排为96,91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8万元。

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增值税2,452万元(按总收入4.69%计算),比上年增长4.3%;

2、营业税9,956万元(按总收入18.75%计算),比上年增长3.7%;

3、企业所得税2,344万元(按总收入18.75%计算),比上年增长8.3%;

4、房产税11,250万元(按总收入75%计算),比上年增长3.5%;

5、城市维护建设税9,20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增长6.5%;

6、教育费附加4,10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增长10.6%;

7、契税6,00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增长9.0%;

8、土地使用税l,80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增长8.5%;

9、印花税1,40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增长6.8%;

10、罚没及行政性收费16,53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增长49.0%;

11、计划亏损补贴—3,000万元(按总收入100%计算),比上年下降40%。

详细情况见2001年预算草案编制情况说明及附表四。

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建设性支出22,613万元,比上年下降7.6%。其中:(1)基本建设支出15,763万元,比上年下降11.3%。(2)水利基金1,500万元,与上年持平。(3)简易建筑费50万元,与上年持平。(4)小农水200万元,与上年持平。(5)科技三项费用800万元,与上年持平。(6)排污费200万元,比上年下降57.0%。(7)教育费附加支出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

2、农林水事业费740万元,比上年增长6.8%。

3、文教事业费8,194万元,比上年增长13.1%。

4、科学事业费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3,125万元,比上年增长27.4%。

6、其他部门事业费15,412万元,比上年增长27.6%。

7、卫生事业费4,588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8、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4,65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9、城市维护费10,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10、行政管理费7,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0%。

l1、公检法司支出11,325万元,比上年增长29.9%。

12、武装警察部队支出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3%。

13、价格补贴支出500万元,比上年下降77.1%。

14、其他支出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6.9%。

1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

详细情况见2001年预算草案编制情况说明及附表六。

今年市本级所增加的财力为6,459万元,除了弥补上年因契税返还造成增支的缺口1,700万元外,剩余的4,759万元作为经常性支出增支安排。今年经常性支出增支压力较大,其中调整工资是主要增支项目,上述4,759万元尚不能满足调整工资这一项的需要。所以今年安排经费时,除了保证工资和必要的办公费用外,其余经费都不得不按有保有压的原则进行压减,特别是要收缩财政供应范围,压缩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财政支出,同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压缩其预算内经费。

三、2001年海口市财政工作要点

由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估计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预计财政收入可达19.52亿元,同比增长9.0%。在支出方面,要保证我市机关和事业单位足额调整工资,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支持农村税费改革等,这些都需增加支出。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前三后四”经济结构调整的正确决策,与税务部门密切合作,继续严格依法治税,并加强财政监督,积极进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2001年财政部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的目标,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一是要工资性支出,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三是要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因此,要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包揽过宽的问题,抓住机构改革的时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对能够进入市场的事业单位,逐步削减其财政拨款;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

(二)继续深化财政管理各项改革

认真贯彻财政部和中纪委等部门指示精神,加大预算编制改革力度,继续坚持零基预算,规范编制综合预算,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在办公用品等实行政府采购的基础上,逐步将公务车油料供应、绿化工程承建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改革财政资金拨付方式,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规范国库直接支付制度;积极推进会计委派改革,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三)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大力培植财源深

入开展税源调查,科学界定市、区事权和财权范围,以2000年为基期年调整市、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区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指导各区政府健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发挥乡镇聚财、理财的主观能动作用。紧紧围绕我市“两地一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税源经济,发展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发展含税农业,为税源大户做好各种服务工作,大力培植财源。

(四)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和缴费制度,推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办法,发挥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筹集资金,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健全财政宏观调控机制

注意研究我市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我市“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财政措施;从财力角度,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研究和探索建立财政储备制度,调剂盈缺,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继续加强财政监督

进一步健全财政、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联合检查运作机制,增强对财经纪律监督的权威性;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遵守财经法规行为的监督,促进和保障社会中介行业的健康发展;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步提升财政机关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七)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继续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严把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关,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积极筹备组建城建系统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完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好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探索建立国有资本金预算制度;逐步开展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客观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八)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为把我局建设成高效、精干、廉洁的现代文明机关,我们要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深入推行“三制”,努力做好“三制”向下延伸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文明机关的形象;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结合“三讲”、“三个代表”等工作,提高干部职工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干部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各种学习、培训、交流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进—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海口市信息中心
海口市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725613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710000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公网安备46010002000008号 琼ICP备1700528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00009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